台灣成「矽火種」 學者籲台美反制中共成熟晶片擴張
面對中共日益擴張的晶片產能及全球影響力,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21日發布最新報告示警,台灣是推動國際產業的「矽火種」,中國布局成熟製程不僅影響台灣半導體產業,也威脅全球民主國家的經濟安全,建議民主國家應採取精準出口管制等面向進行圍堵。
DSET在〈大包圍〉報告中指出,中國2023年成熟製程晶片市占率為34%,雖低於台灣的43%,但遠高於美國的5%,預估中國市占率將在2027年攀升至47%,而台灣則下滑到36%,美國持續停滯在4%左右。
DSET經濟安保組兼任政策分析師王采逸表示,中國正透過整合元件製造商(IDM)運作邏輯,在舉國體制下,布局設計、製造、封裝等各項環節,企圖用低價晶片與零組件,全面包圍科技民主國家的供應鏈,將對國安、經濟自主性構成嚴重威脅。
王采逸說,前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尼卡塔(Nazak Nikakhtar)曾提及,成熟晶片占全球約95%的應用場域,尤其涉及美國國防關鍵作戰能力的設備中,更有高達99.5%仰賴成熟製程技術。她說,中國成熟晶片市占提高,主要滲入顯示器、通訊設備、甚至逐步擴展到電動車及再生能源領域,皆突顯出中國當局的野心。
「民主國家不應放棄全球市場對成熟製程、中低階晶片供應的主導權」,王采逸建議,應該從兩大方向著手,第一,擴大出口管制目標,DSET主張將14至65奈米成熟製程所需的光阻劑、雷射光源,納入新的出口限制清單(A-1),這兩項為成熟製程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應作為節點阻斷。
第二,擬定市場排除策略,DSET認為,美國政府應優先建立供應鏈透明化機制,透過協調國際稅則系統(HTS),可判斷全球對中國成熟晶片依賴程度。
王采逸表示,建議美國證交委員會(SEC)調整申報規定(B-1)要求企業揭露產品使用中國來源晶片的比例,以提高企業風險意識,讓市場自主調整採購策略,可優先在國防、關鍵基礎設施、具網路連接功能的晶片產品上實施,藉此強化民主國家的供應鏈防禦韌性與戰略自主性。
同時,DSET在《百花齊放》報告提及,中國晶片產能擴張並非單一中央主導,而是來自多個競爭主體,包括國家級代工廠如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的在地製造商。
DSET經濟安保組海外研究員何明彥認為,美國、歐洲、台灣與韓國等理念相近國家,應協調建立一套聯合協議,內容可包括:制定聯合關稅與對外投資限制、建立民主國家供應鏈內部自由貿易機制、協調產能及先進與特殊製程研發規劃,並確保軍事、電信及太空等戰略性應用,優先由可信賴晶圓代工廠供應,共築民主陣營防線。
DSET執行長暨經濟安保組組長張智程強調,台灣作為美國關鍵盟友,是推動美國再工業化的「矽火種」,台美應深化合作、發揮半導體互補優勢,強化雙方長期國家安全與經濟韌性。他說,應對中國戰略不能僅聚焦高階晶片,必須將成熟製程納入戰略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