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家陳威光站在湖邊 我看見南故宮的未來

「文化,不該只是館內的展示品。」
工藝家陳威光站在嘉義故宮南院的至善湖畔,看著眼前那隻閃著藍光的巨大「文化之眼」,緩緩倒映入湖。他說,這一晚的演出,不只是藝術表演,更像一場文化的對話——對歷史、對科技、對未來。
7月4日晚間,故宮南院舉辦「甲子萬年慶」無人機展演預演,結合水舞、燈光與聲音,為這座博物館的百年慶典揭開序幕。
一眼望百年 無人機與水舞同場共舞
夜色初降,觀眾早已在湖畔兩側佔好位子。湖中央,那隻幾何造型的「眼睛」點起藍光,如同活了一般靜靜凝視夜空。燈光自橋樑延伸而起,如琴弦般向天拉直,水舞隨著節奏躍動,一切如詩似幻。
「從來沒想過,傳統的文化可以這樣演出來。」陳威光一邊拍照,一邊忍不住低聲讚嘆。
到了晚上七點半,無人機升空,彷彿眾星齊聚。只見「台灣燈會2026」、「甲子萬年」、「平安」等圖樣一一浮現在夜空,緊接著,孩童、燈籠、奔跑的剪影接連變幻,光點組成的每一幕,都像是翻動一頁頁會發光的歷史書。
她的聲音很熟悉 那是文化的溫度
現場傳來熟悉的旁白聲,「是主持人黃晴雯的聲音沒錯!」陳威光說,他曾在多場藝文活動中聽過她的導覽,語調溫柔卻不失穿透力。而這場演出的無人機團隊董事長,也正是她——一位年輕而執著的女性。
「我後來和她聊了幾句,才知道整個活動籌備多麼不容易,特別是天氣、飛行高度、圖形穩定度……每一道光軌,都是一次次失敗練習後的結果。」陳威光說,讓人佩服的不是技術,而是背後的堅持。
那一夜,當無人機組出「平安」兩個字,湖面水柱同步升起,觀眾掌聲響起,有人默默紅了眼眶。
在步道上 走進一場會呼吸的展覽
除了湖上的主舞台,整個園區也精心設計。步道兩側點起暖光,搭配精緻的植栽與拱型裝置,有人靜靜拍照,有人席地而坐談天說地,孩子們則追逐著光影奔跑。
「以前來看展總是進館、看畫、出館,但這次,我們走進來,是參與。」陳威光說。
展演自6月27日啟動至10月12日,每15分鐘就有一次水舞演出,無人機展演則僅有兩場正式登場——7月5日與10月11日。但從預演的觀眾熱度來看,這已不是「只有當地人關注」的小活動,而是全國性的文化焦點。
陳威光說:文化,不只是看,而是一起在現場
「這不是演出,是我們和故宮共同走過的一刻。」
陳威光收起手機,還是回頭望了那一眼。他說他會再來一次,這次會帶著親朋好友,「因為他們應該也要知道,文化原來可以這麼美、這麼立體、這麼有生命。」
這場名為「百光交織」的演出,讓人重新看見文化不只是靜態保存,而是一種動態綻放,在空中、在湖面,也在人與人的目光交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