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藺草收割體驗 文教基金會深耕老技術

6月28日,由第一銀行文教基金會號召的志工團隊,齊聚苗栗苑裡,參與一場別開生面的藺草收割體驗。攝影師王國衍應邀全程記錄,那翠綠田埂、熱情人群與午後金浪,構成鄉村挑戰與文化交會的場景。
苑裡田間的「親密接觸」
志工們一拋開都市生活的步調,踏進貼滿泥巴的田埂,戴起斗笠、手套,彎腰下田。「鞋子沾滿泥土、衣服濕透,眼神卻越來越亮。」這一幕被志工如是描述,也是攝影作品中最生動的瞬間 。
這170公分高的三角柱狀藺草,在日晒與泥土支撐下,彷彿具象一整片土地的生命力。彎腰收割,不只是體力挑戰;每一刻,也是與「土地」的對話、與「傳統」的握手。黃增楨理事長笑說,有人頭暈、有汗流成河,但沒有人喊苦,因為這是都市人久違的原始節奏。
技術背後的智慧
藺草割收看似簡單,但要割得不折莖、不浪費,捆得整齊易搬,到曬草鋪平讓日曬均勻,每一環都有眉角。工藝師傅們現場指導—如何選時、分束、鋪曬,就像練習一支繁複的舞。志工在不斷嘗試中調整節奏,田野上大笑聲與汗水交織成一種全新共振。
曬藺的畫面相當生動有趣:志工們需將草一束束均攤,讓每根草都能均勻吸收陽光,實做才知難度不低,老師傅說:「他們一直在做的日常工作,所以很輕鬆熟練,只要大家多做幾次就可以上手了」 。
從土地到細節
苑裡所種的「正三角藺」強韌、吸水、香氣馥郁,是地方文化的寶貴記憶。日治時期它一度成為僅次於糖、米的出口產業 。而今透過藺草學會與工藝師傳承,志工與年輕人的參與,也讓早期的技術再次重現。
黃增楨理事長說,這些技巧不是書本可教──從割草到曬草,每一個動作都是身體記憶的累積。他們在每束草、每段曬痕中,見證一代又一代人的勞作智慧。志工們也深有感:一位回憶說:「原來,這就是從頭開始的感覺!」這不是重製過程,而是一次文化重新融入自己的體驗。
土地、工藝與未來的種子
此次活動不只是一次勞作,更是第一銀行文教基金會投入文化永續的縮影。今年,他們還支持即將舉行的「2025台灣藺草創作獎」,鼓勵創作者用藺草做出現代應用設計,延伸傳統價值。
黃理事長指出,志工們在藺草田上種下的不只是信任,也是新種子的萌芽。也許未來某位參與者,會將這份技藝轉化成現代的包包、服飾,或是藝術作品,為苑裡再創人文文化的新綠。
從泥土到創新 藺草的文化旅程
苑裡的藺草,不只是一片植物,它是族群記憶、是生活智慧、是出口輝煌的見證。攝影家王國衍的鏡頭下,志工們才第一次「跟土地說話」,也第一次從割草中感受到文化的脈動。透過第一銀行文教基金會的連結、藺草學會的傳承,這股文化正從田間走向設計師桌前,從孜孜不倦的實作,開拓出新的可能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