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館鯨掘展 呈現臺灣最完整鬚鯨化石

化石清修展演室,由專業清修師駐點,持續清理長達18公尺的鬚鯨化石。(科博館提供)
化石清修展演室,由專業清修師駐點,持續清理長達18公尺的鬚鯨化石。(科博館提供)

文/記者黃玉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鯨掘」特展即日起登場。展覽透過現場化石清修,呈現2022年屏東恆春出土、臺灣史上最完整鬚鯨化石,從地層深處現身至重見天日的歷程,並揭示恆春西臺地曾是數以萬計鯨豚長眠之地。

「鯨掘」特展空間視覺以藍色調營造海洋氛圍,從恆春墾丁鵝鑾鼻神社著名的鯨骨鳥居發想,打造入口意象,彷彿踏上時空交錯的「鯨」奇之旅。

展場沉浸式劇場,運用環場投影、新媒體藝術,演繹鯨魚從誕生到鯨落的生命循環。(記者黃玉燕/攝影)展場沉浸式劇場,運用環場投影、新媒體藝術,演繹鯨魚從誕生到鯨落的生命循環。(記者黃玉燕/攝影)

展覽共分5單元:「臺灣的前世今生」、「化石寶庫」、「鯨生鯨世」、「新白鯨記」、「而鯨而後」,從地質、古生物、文化歷史,到當代海洋環境等面向,深度剖析鯨豚與臺灣的緊密關聯。

關於恆春出土「鬚鯨化石」,科博館館長黃文山表示,這件鬚鯨化石是臺灣歷來3次重大化石發現中,首度由本土學術團隊主導挖掘,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完整的鬚鯨化石之一,具極高的科學與教育價值。

策展人楊子睿分享,這次策展團隊特別在展場內打造一間化石清修展演室,展覽期間安排專業清修師駐點,持續清理這具長達18公尺的鯨魚化石。觀眾可透過玻璃櫥窗近距離觀察古生物化石的清修實況,並藉由一連串「牠生存在什麼年代?怎麼死亡的?屬於什麼物種?幾歲了?為什麼會在這裡?」的科學提問,進一步探索古鯨背後的時代故事。

展覽主軸圍繞化石的發現、挖掘與清修,並延伸探討臺灣鯨豚的自然史與文化意涵。(記者黃玉燕/攝影)展覽主軸圍繞化石的發現、挖掘與清修,並延伸探討臺灣鯨豚的自然史與文化意涵。(記者黃玉燕/攝影)

《鯨掘》特展將時間軸拉長至10萬年前,揭示恆春西臺地曾是數以萬計鯨豚的長眠之地。(記者黃玉燕/攝影)《鯨掘》特展將時間軸拉長至10萬年前,揭示恆春西臺地曾是數以萬計鯨豚的長眠之地。(記者黃玉燕/攝影)

臺灣周邊海域紀錄顯示,超過30種鯨豚在此繁衍生息,是全球鯨豚多樣性的重要棲地。共同策展人姚秋如表示,這次特展將時間軸拉長至10萬年前,揭示恆春西臺地曾是數以萬計鯨豚的長眠之地,也反映此區自古以來即為鯨豚洄游與棲息的重地。以多樣性角度,鯨豚化石類群對比於現生物種,增添了灰鯨科、露脊鯨科等,這些是目前未在臺灣海域有科學紀錄的種類,從中可一窺過往海洋的樣貌。

共同策展人李作婷說明,這次特展從地質學、生物學角度出發,也透過文化、民俗與歷史視角,傳遞鯨豚之於臺灣的重要性。觀眾可在「新白鯨記」單元中,一覽臺中考古遺址出土帶的人工刻劃痕鯨豚骨、恆春史前文物、大板埒(今恆春南灣)捕鯨文書等,並回顧恆春南灣曾為捕鯨基地的歷史,以及史前文化中鯨豚資源的利用。

科博館表示,「鯨掘」特展中,還有34件來自恆春西臺地的珍貴化石標本,蓬萊化石館館長林景文無償借展,為展覽增添深度與完整性。特展將展至2026年4月30日止。◇

《鯨掘》特展分5單元:臺灣的前世今生、化石寶庫、鯨生鯨世、新白鯨記、而鯨而後。(記者黃玉燕/攝影)《鯨掘》特展分5單元:臺灣的前世今生、化石寶庫、鯨生鯨世、新白鯨記、而鯨而後。(記者黃玉燕/攝影)

延伸閱讀
熱帶系統生成 7/24起影響台灣
2025年07月21日 | 5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