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須勇於突破 洪東標:境界很重要

「境界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水彩畫家洪東標表示,景是基礎,境界是往上提升。創作不是複製,一定要勇於突破,「你不去做,你怎麼知道會不會更好。」
今年70歲的洪東標從準備考大學,就喜歡畫水彩畫,到進入臺師大,被水彩課的教授肯定跟鼓勵,讓他對水彩畫非常有信心。大學畢業任教國中時,參加全國性比賽,在水彩類都有得獎,更增加自己的信心,感覺自己有實力在藝壇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正向的鼓勵跟我自己的個性喜好都有關。」
被問到為什麼選擇水彩畫,畫油畫不是更好?藝術市場行情不是更好?洪東標開玩笑回應,第一他怕死,因為油畫含揮發性的油傷害很大;第二他窮,油畫原料很貴,水彩很便宜。
洪東標強調,最重要還是個性。他很喜歡水彩畫水分暈染的趣味性、輕柔的感覺。他覺得符合自己創作抒發心境、情緒。另外就是它是一個挑戰。很多人都說水彩太難了,改畫油畫,因為油畫原料濃稠比較好控制,水彩不好控制。水彩有非常高的挑戰性,讓他很有成就感。
他提到,當學生的時候,包括大學到研究所,還是要畫油畫。畫了一陣子油畫,發現水彩還是自己最喜歡的,這種喜歡很難用市場機制來改變。且他有教職在身,可以無後顧之憂。他覺得創作要樂在其中,自己畫得很快樂,沒有壓力。這條路就可以走得很遠,所以堅持50年。
至於畫作好像有國畫水墨畫的感覺,洪東標說,中國繪畫常常強調意境。意境不是技巧,而是自然散發出來的寧靜、空靈、安逸氛圍,是中國傳統美學非常重要的內涵。畫出屬於東方特有的水彩,應該要比較強調意境部分。他要畫出屬於東方傳統美學(的作品),讓人看了景之後,可以紓壓、療癒的氛圍。
反立體派 畫了多年分割畫面
洪東標對媒材的使用,一直都是水彩沒有改變過,但是對繪畫的內容跟取材,不斷尋找新的感覺、表現形式。他大學畢業到40歲這段期間,將近20年喜歡比較理性的描寫,以立體主義的分割畫面來呈現。
例如:一眼看過去有很多桌子、椅子,每一張桌子、椅子都有獨特造型,包括梯形、三角形等形態。如果取一個景,用桌子、椅子的形態來構成畫面,會形成畫面的結構改變跟趣味。他覺得是一種像音樂的節奏,他會在畫面上安排它們互相之間交錯的關係。
他表示,這段時期有人說是立體派的概念,他其實是反立體派的。立體派不美,他想用立體派的形式,改變立體派的思維。他認為,藝術核心價值是真、善、美,如果用人類的思維不斷的擴散、解釋藝術,擴大藝術範圍,藝術就離中心價值越來越遠。
大轉變 理想的自然主義
洪東標在2003年有一個很大的改變。他參加屏東縣文化局舉辦的半島藝術季。洪東標說,2003年被邀請去做駐村藝術家,住一個月,每天面對大自然就開始寫生。他好像回到大學時期,只要假日就會跟同學背著畫架到野外寫生,他又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他在10月落山風的季節,坐在墾丁的草原上吹著風,然後畫畫,看著海浪、天上的雲飄過、牛、梅花鹿……覺得在大自然裡畫畫很過癮、很感性。「這個轉折是一種感受」。
洪東標表示,2003年恢復寫生以後,開始了一段他稱之為理想的自然主義(跟美術史上的定義有點不同)創作歷程。一路畫下來,畫到大概3年前,也畫了20年,寫生跟創作都以臺灣為主題。
洪東標解釋什麼叫理想的自然主義。他說,風景畫包括自然現象與地景。地景是地上一棵樹、一個海灣、一條溪流,而自然現象包括季節、時間、光線,天氣狀態等,會影響地景的各種變化。畫家不是只畫樹,畫的是自然現象,隨著時間、季節改變,有很豐富的面貌。
他認為,畫家若要畫出一張更好的畫,就要思考很多。他創作很堅持一個原則,就是每一張畫都是他實際到過的場景,但他不是照著畫,他會思考什麼季節、時間、光線可能更美,再去創作理想的美景。「畫出來不見得就是我當時看到的面貌,我加進了很多理想的意境。」
對於自己的創作態度,洪東標說,那是一種漸悟的過程。一開始只是面對大自然風景,會覺得有股衝動,比如說他在墾丁,落山風吹的時候,所有的樹在搖擺的時候,會覺得那動感很感人,就一直畫,想要捕捉那個剎那。
洪東標強調,畫畫不是模仿,畫畫是在創作更好的,把眼睛看到的景昇華到一個境,從現實的風景提升到有意境的景,昇華過程,藝術家要有思維跟能力,才叫創作。
騎重機環臺 完成海岸百景
2012年洪東標騎機車環島寫生海岸百景,他表示,機車環島的起因,是「哇!福爾摩沙」這一句話,加上當時電視上有個不老騎士的廣告。
他在當年4~5月,騎重型機車環島寫生56天,畫了118張作品。他說,臺灣海岸很美,他想退休後應該去做這件事。當時臺灣還沒有畫家完整記錄臺灣海岸,所以他就騎著機車繞臺灣,完成臺灣海岸百景。
洪東標提到,他做了一件事情臺灣沒有人做過的,他畫冊裡面都會記錄地點,如新竹頭前溪、淡水河畔、臺北關渡;而最詳細的是海岸百景,每一張畫都有座標、經緯度,「我要告訴人家我在哪裡畫的」。
關於機車環島寫生最大感悟,洪東標指出,臺灣人情味很濃,這是很多人來臺灣第一個感受。深入鄉下時,感受更明顯。比如說有一次在彰化大城,他隔著河岸堤防看六輕,有一些農家人跑出來看他畫畫、聊天。
還有一次在芳苑,他去等牛車拉牡蠣(海牛文化節牛車採蚵)回來拍照,然後他畫的時候要加入畫面。
海防部隊的一位阿兵哥跑來看他畫畫,告訴他,「今天牛不上班。」那都是攝影團體來的時候,跟當地的農戶講好,農戶才會把牛車拉出去。平常都是用「砰砰砰」的鐵牛車載牡蠣。13年前村落還有20幾頭牛,但他沒有畫到牛車而是鐵牛。
他也觀察到,嘉義以北養蚵是在海岸固定插竿,然後拉繩子串蚵仔。嘉義以南是用棚架,把蚵垂泡在海水裡。他在鰲鼓溼地看到一對夫妻穿青蛙裝,綁蚵仔殼,泡在海水裡,漲潮了繼續綁,很辛苦,他畫了一張。
洪東標也提到,在西海岸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人文景觀,地面上跟人有關的特徵,都可以做紀錄,像捕鰻苗。他寫生的過程在彰化、苗栗、新竹海岸的出海口,發現漁民都會插竿架漁網捕鰻苗。
曲線的漁網他畫了好幾張,他覺得造型很漂亮。還有退潮以後,漁網沒綁好,綠色的網風吹就飄飄飄,有些人說破壞了自然景觀,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就像地景藝術一樣,無為卻產生了另外一種視覺美感。
從海上看臺灣 遇疫情、瓶頸
2016年他執行坐船「從海上看臺灣」計畫,後來因為疫情停頓,目前還沒有結束。他已經畫了一百三十幾到140張作品。
為了從海上看臺灣計畫,他大膽寫信給當時中油公司董事長,希望能搭中油送油品的船繞臺灣。起初被拒絕,後來董事長看過他的作品,還有外交部對國外發行的《臺灣觀察》(Taiwan Review)英文雜誌,介紹洪東標的相關主題,就答應了。他坐船出海16趟,由於船很大,不能靠海岸很近,船上也沒辦法畫,他都拍照再創作。
這個計畫執行遇疫情停頓後,他突然覺得他完成了工作。他回想他的創作歷程,從早期理性分割表現形式開始,進入感性寫生,再到理想的自然主義,好像是為了要記錄臺灣,冥冥中希望用他的創作形式,為這個島嶼留下紀錄,有這樣的使命感。
洪東標說,他的使命感,沒辦法再推著他往前走。後來,他思考,畫畫不一定要執行大計畫,可以很隨興的,一件東西可能純粹只是在造型上產生很多可變性,然後去美化它。
「記錄臺灣這一塊屬於我們成長記憶裡面看過的東西,我覺得很重要。」洪東標認為,走入國際要先本土,先抓住本土的特色跟這塊土地上的生活經驗,繪畫就是一個視覺經驗的紀錄,然後希望引起臺灣人共鳴,讓大家能夠透過他的作品,感受這塊土地很多美好的地方跟記憶。
題材太熟練 易流於匠氣
被問到是否邊創作邊尋找另外一個方向,洪東標說,一直在找新的東西。不能安於現狀,如果對一個題材太熟練,就會不加思索,容易流於匠,不要畫太熟練的東西,大量複製就失去了藝術價值。
他有一陣子非常喜歡畫芒花,把芒花稱之為島嶼印記,因為芒花是臺灣到處可以看到的題材。他畫芒花畫到很熟練,閉著眼睛都可以畫得出來。芒花系列他大概畫了十幾年,太熟練了,除了學生上課要求,他警惕自己不能再畫了。
創作的部分,他會尋找可以表現的不同題材,「在題材的多元化上面應該要多用心一點,不要被綁住。」
至於技法的創新突破,洪東標說,他算是非常老派的人物。當代很多年輕人,在水彩紙上打底劑、塗鴉、刷油、用蠟、撒鹽巴,用很多特殊技法表現,他一概不會。他很單純,就是用水彩顏料、水彩筆跟水三樣東西,在紙上創造出各種可能,把他想要表達的東西,在有限的材料裡面,盡可能做出來,「這也是一個挑戰」。
一張畫怡情養性很重要
2008年洪東標在國父紀念館演講提到,「我一直堅持具象寫實的風格,用傳統的媒材—水彩來創作。」也表示,「尊重現代藝術,但是不能忽略傳統藝術這塊領域。我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提昇人類生活的品質,這是我非常堅持的。」
對此,洪東標說,大致上沒有什麼改變。一張畫怡情養性很重要,因為共鳴是累積了生活經驗來的。比如說他近期「島嶼印記」展覽,展覽期間很多人提到自己小時候,開始說故事,回想童年,就是喚起大家的共鳴。
洪東標指出,共鳴一定要有共同的語言跟生活經驗,他畫臺灣,最主要就是讓人家看得很舒服,這就是藝術的價值。他就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畫他想畫的畫,分享給一般普羅大眾。他覺得藝術價值在於符合大眾的美感需求,然後得到大家認同、共鳴,比較重要。
AI畫出來的畫 屬於中品
對於人工智慧(AI)在繪畫等藝術創作上的應用,洪東標說,AI這個問題現在畫畫界也都在討論。雖然不知道AI到底會進化到多厲害,不過,目前為止AI所畫出來的畫,大概都屬於中品,很難提升到更高層次。
洪東標指出,AI一方面是模仿,一方面就技巧來說,可以做到很細緻,但是就畫面意境層次,他覺得還沒有達到上品的階段。說不定再過幾年,更細緻、更好的作品會出現。不過,目前AI畫得還不夠好。
人類創作包括初衷、情感、獨特感悟等,AI根本沒有擁有這些特性,是否很難表現繪畫或藝術創作的意境、深層內涵?洪東標表示,「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沒有,但是我不曉得未來會不會更厲害。」
他提到,現在AI畫出來的畫面,大概就是給它指令,然後它會去抓(資料)綜合,從中可以看出很多湊合的痕跡。但是對實際繪畫的人來說,很容易看出它不好在哪裡,也可以看出不錯的地方,但如果是一個沒有接觸繪畫藝術的人,他可能就會覺得,AI超厲害,畫出來超美的。他沒有看過真的好東西,他就會相信AI的能力可以達到完美境界,「我覺得人類應該看好東西,就知道什麼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