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業界人士 破解新能源車迷思

中國新能源汽車(電動車)在政府補貼、價格低廉下,產量和銷量連續9年全球第一,很多消費者因為新能源車「環保」、「省錢」、「新潮」而購買,但其安全性、環保性與技術層面都受到廣泛質疑。
汽車產業專家黃國成直言,中共搞新能源汽車,其實是個偽命題(假議題),既不環保也不省錢,除了有明顯技術短板(技術缺陷),還帶來電池輻射與職業病風險,當局「因無法在傳統汽車領域與外資競爭,只好另闢蹊徑包裝噱頭。」
中國車企水平僅屬「第二梯隊」
黃國成自2011年起投身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的研發工作。他接受記者專訪時直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整體技術水平目前僅屬全球「第二梯隊」(技術落後組),仍無法與特斯拉(Tesla)等國際領先品牌相提並論。
黃國成表示,「中國大部分的新能源汽車仍以模仿特斯拉為主,不僅在電池技術上存在差距,在車輛整體安全性方面亦有明顯不足。」
他指出,包括比亞迪在內的中國品牌頻傳自燃事故,突顯電池管理與材料控制方面仍有明顯短板。如今年2月比亞迪4S店(汽車經銷商)大火汽車全毀;5月比亞迪位於閩侯的展間突然身陷火海,7輛展示車全被燒毀等等。
黃國成分析,中國車企多採「逆向工程」手法,如購買特斯拉整車進行拆解,試圖複製。他表示:「特斯拉能夠實時監控每個電池模組的電壓與溫度,這種電池管理系統的集成技術,目前中國仍難以完全複製。」
不環保也不省錢的雙重迷思
近年,中共大力推廣電動車,聲稱新能源車具有環保與經濟雙重優勢;然而,黃國成認為,電動車在短期內確實可降低行駛成本,但長期而言,電池壽命限制成為致命缺陷。他說,「目前電池平均僅能支撐3千次充放電循環,約5至6年即需更換,而電池成本占整車約2/3,更換一次幾乎相當於重買一輛新車。」
在環保方面,他則直指新能源汽車是「偽命題」。他說,「中國目前超過一半的電力仍來自燃煤,電動車只是將汙染從車尾管轉移到發電廠。」
此外,電池5至6年更換,將產生大量的廢棄鋰電池問題。據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報告顯示,2021年電池廢棄量最高的國家是中國,占全球的94%。黃國成說,報廢電池中含有難以分解的化學物質,對土壤與水資源造成長期汙染,破壞程度甚至高於二氧化碳排放。
電池輻射與政治操控雙警訊
黃國成還表示,一些長期駕駛電動車的司機出現頸椎病、掉髮、頭暈等症狀,懷疑與電池的電磁波輻射有關。他說,「電池模組多安裝在座位下方或後排,長時間接觸人體,這對健康會有潛在風險。」
他預測,隨著使用經驗與市場認知提高,新能源車將邁入發展瓶頸,「除非有重大技術突破,否則這種追求新奇與補貼驅動的產業模式難以為繼。」
如此多弊病,中共當局為何仍力推新能源產業?他表示,「當局的思維是,與其(傳統汽車)繼續落後,不如打著『新能源』旗號另闢蹊徑。」他接著說,「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忽悠不懂車的民眾的方式,是用納稅人的錢在做實驗。」
最後,黃國成向民眾提出忠告,「汽車作為交通工具,最重要的是安全與實用性,而不是炫目的外觀或裝飾。」並呼籲「希望大家選車時能多考慮安全性,珍惜自己的生命。」
黃國成於2024年3月離開中國,經由「走線」途徑抵達美國,目前持續關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他的觀察與批評,為當前的新能源政策提供第一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