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二冬(4)禰衡一鶚 路斯九龍

明清蒙學教材《龍文鞭影》全書用四言韻語寫成,四字一句,兩句相對,每句一故事。閱讀本書內容,藉由古人智慧,來認識傳統文化,是陶冶品性、型塑人格與增廣知識的教材。
【原文】
禰衡一鶚,路斯九龍。
ㄇㄧˊ ㄏㄥˊ ㄧ ㄜˋ , ㄌㄨˋ ㄙ ㄐㄧㄡˇ ㄌㄨㄥˊ。
【註釋】
(1)禰衡:字正平,東漢平原人。有辯才,善屬文,性情剛傲,因冒犯黃祖被殺。
(2)鶚:鳥,性凶猛,背暗褐色,腹白色,常在水面上飛翔,捕食魚類。通稱「魚鷹」。比喻有才能的人。
(3)路斯:即張路斯,唐朝安徽省潁上縣人。相傳他生九子,後來都化龍而去。
【語譯】
東漢末年的禰衡,恃才傲物,孔融曾稱讚他是出類拔萃的耿直之人;初唐的張路斯生有九子,後皆化龍而去。
【人物故事】
─ 禰衡 ─
東漢末年的禰衡,有文才,擅長寫賦,個性剛毅傲慢,常得罪權貴。當時年已四十的孔融十分賞識他的才華,兩人結為忘年之交。孔融曾上疏向曹操推薦禰衡,說:「……竊見處士平原禰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質貞亮,英才卓礫。……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我私下認為,平原的處士禰衡,字正平,二十四歲,資質淑善,志節堅定明亮,英才出眾。……再多的鷙鳥也不如一隻鶚。假使讓禰衡立於朝廷之上,必然會有可觀的作為。)
─ 張路斯 ─
張路斯,唐安徽省潁上縣人,中宗景龍年間曾任宣城縣令。夫人石氏,生有九子。張路斯後罷官回故里,經常到「焦氏臺」垂釣。有一天,在他垂釣的焦氏臺突然出現一座宮殿。他好奇的走了進去,成了龍王。回家時全身溼漉冰涼,他的夫人著急問他原因,張路斯說:「我是龍王。六安州有一個人叫鄭祥,也是龍王,要與我爭奪釣臺寶殿,明天將進行決戰,請轉告九個兒子明日來為我助戰。我的頭上扎紅巾,鄭祥領的頭上扎青巾。」第二天,張路斯的九個兒子拿著弓箭到場為父親助戰,一起朝扎青巾的鄭祥猛射,射中了鄭祥,鄭祥負傷逃離。路斯的九個兒子也化成龍而去。唐昭宗乾寧年間,刺史王敬堯在潁州建了一座龍王廟,奉祀的龍王神就是張路斯。
——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