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風之谷 走進記憶深處的台灣南橫

「南橫公路,是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住在雲林北港的音樂人唐昭龍如是說。這不只是一條路,更是一段對自然的敬畏、一趟對歷史的追尋。
在4月27日微涼的清晨,唐昭龍與一群同樣熱愛音樂的好友,踏上了這段傳說中的公路。從梅山口出發,循著蜿蜒的台20臨105線前進,沿途落石與裸露山壁彷彿時刻提醒著我們,大自然的壯闊與無常。
走在溪床上的便道 與自然共處的試煉
莫拉克颱風肆虐後,南橫公路中段大受損毀,尤其105K至149K路段,被迫降級為「臨時便道」。當遊覽車行駛於荖濃溪河床上,那段彷彿開進溪中的道路讓人不禁屏息。「那個恐怖與驚悚的心情,只有當時在的人才知道。」唐昭龍感慨地說。
溪水流向難測,便道時而與河道交錯,每一公里都是挑戰,也是感恩。是人與自然共生的見證,是生活在山裡的人們,用十餘年修復歷程編織出的信念。
佛陀舍利塔 在自然中靜謐祈願
「舍利塔是莫拉克風災後所立,祈求修路平安。」在長青祠旁的黃塔中,安放著一座佛陀舍利。唐昭龍細細凝視著那座塔,他說:「每一段山路的修築,都是與天爭道,也與天和解。」那日,正值初曉,陽光從林間灑下,映照在舍利塔的金色身影上,顯得格外神聖。
攀登長青祠 從階梯眺望靈魂的高度
長青祠,是一座為殉職養路先烈所立的紀念祠。登上那段「非跨大步不足以上前」的階梯,是對先人的致敬,更是一次心靈洗禮。「站在祠上望去,中央山脈如屏障般立於天際,那一刻我明白了什麼叫『生命的謙卑』。」唐昭龍的話語沉穩而有力。
而後方的天池,仿若一面鏡子,倒映著箭竹草坡與遠山雲影,是高山中的一抹柔情,也是旅途中最寧靜的一刻。
埡口:站在東西分水嶺
當車子駛至2722公尺高的大關山隧道口,大家紛紛下車留影。風勢強勁,溫度僅約14度,讓人一瞬間清醒。唐昭龍說:「埡口,是台灣東西分水嶺,像是山神開的一扇門,讓人從濁世走進另一段純淨。」
站在這裡,左看是高雄桃源的壯闊山巒,右望則是台東利稻的蒼翠幽谷,截然不同的景觀切換,彷彿步入不同世界。
中之關古道 在林間緩步與時間對話
「這是關山越嶺道中保存最完整的路段。」唐昭龍與好友們一同漫步於中之關步道。棧道清晰,松針鋪地,林間鳥鳴如樂章。「我們都是音樂人,但大自然才是真正的作曲家。」他笑著說。
群樹隨風搖曳,陽光穿透林間斑駁灑落,彷彿走進一場森林交響曲。大家一邊健行、一邊合唱,一路歡聲笑語,卻也時時感受到自然的溫柔與莊嚴。
十年修復路 人與山的互信與堅持
從2009年莫拉克颱風開始,南橫歷經無數創傷。2012年的水災、2013年的天兔颱風、2014年的崩塌……每一場災難,都讓人與公路的關係更加緊密。導遊葉班長說:「在這裡,公路與人,是相依、是相存。」
唐昭龍點頭認同:「我們走在這條路上,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學會尊重。」他提到,在返程時見到白色飛鳥群翱翔天際,那畫面如神諭般提醒著人們,守護自然,才能走得更遠。
梅山口:南橫的起點與歸處
南橫旅程的起點——梅山口,設有梅山遊客中心與布農族展示館,融合文化與自然,讓旅人放慢腳步。「在這裡露營、吃山產、看貓頭鷹派出所,真的是很棒的安排。」唐昭龍笑說。
最後,他與好友們在「南橫之旅」的地標拍下合影,舉起「布農部落勇士」與「南橫三星之旅」的標語,紀念這趟與大自然交心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