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台關稅 中經院估15%~20%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措施進入90天緩衝期,各國持續加緊與美國談判的腳步。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28日指出,台灣的談判重點應爭取有競爭力的公平關稅,預測川普對台灣的目標稅率落在15%~20%,若台灣電子供應鏈產品能爭取到關稅豁免,對台灣的效益會更大。
中經院28日舉辦川普對等關稅及政策因應研討會。連賢明表示,川普上任後多次提高關稅稅率,如鋼鋁及汽車產業等多半以25%為基準;最可能與美國硬碰硬的歐盟,關稅稅率20%;川普個人最支持的盟邦以色列,關稅稅率為17%。
連賢明認為,台灣的談判重點在於爭取到具有競爭力的公平關稅,不要幻想有台美友好的特殊優惠,加上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多,政府若能談到15%以下最好,但15%~20%的可能性很大,台灣要做好準備。
連賢明說,台灣輸往美國的產品約七成是ICT產品,因為電子供應鏈複雜,不容易在短時間轉移,若能爭取到對等關稅豁免項目,其效益可能比單純稅率高低的影響還大。各國與美方談判若有結果,台灣與美國談判也有前例可循,至少要爭取公平稅率,與日、韓等競爭對手的稅率相當。
針對半導體產業關稅,連賢明指出,先進製程部分,企業因為議價能力強,可以轉嫁關稅成本,若對台積電課徵關稅,蘋果iPhone等終端產品的銷售價格將上漲;成熟製程方面,相對難以轉嫁關稅成本,必須審慎因應。
策略並濟 台日韓聯盟替代中國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分析,川普的大戰略目標是打垮中國,讓製造業回流美國,但短期內難以達成。台日韓策略聯盟可望替代中國生產,不但能解決美國對中國的大量貿易逆差問題,對台灣傳統產業也較有保障。
台灣科技業有高附加價值,有能力將產業鏈移往美國,促進雙向投資;附加價值中等的產業,預期將到墨西哥、菲律賓拓展,主因對等關稅較越南、泰國更低。
王健全說,台灣有三大短箭策略。首先,談判應結合利害關係人如輝達、超微、蘋果等美國龍頭企業,遊說美國政府;第二,美國在工業化策略需要策略夥伴的協助,因此台灣在籌碼上有望換取降稅、綠色通道、經濟特區等條件。
第三,台灣2024年對美國出口1,163億美元,若因為關稅震盪損失兩成金額,換算高達新台幣7,000億元,必須有足夠資金予以因應,政府可思考將超徵的稅收挪出一半約2,500億元作為加碼金額。
至於長槍策略,如何讓台灣與美國資本市場開始連結,這很重要,因為利用美國股市資金幫助台灣產業發展才能快速壯大台灣。另外,傳統產業二次轉型、服務業精進商業模式,以及成立台灣類主權基金也是可以評估的方向。
中經院大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指出,川普關稅的後續效應可能有兩種劇本。一是美國對多數國家維持高關稅,但若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稅差距太小,可能無法達到川普的目標,台灣也將持續面臨中國及其他市場的競爭;二是美國主要對中國加徵高關稅,全球將呈現非紅供應鏈對紅色供應鏈的格局,台灣有非紅製造優勢,若能嚴防洗產地與中國製品的傾銷,將有利於強化台美商機。
台灣科學園區經驗是戰略籌碼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書菲表示,台灣不妨利用美國對外貿易區(FTZ)政策來降低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創造台、美雙贏。美國目前約有300個FTZ,企業可在區域內從事進口、製造、分銷等活動,不需要立刻繳納進口關稅或受限於其他貿易規定。
楊書菲認為,台灣若能輸出科學園區或產業園區的建設經驗,協助美國進行外貿區基礎建設,打造台商外貿專區,將是很好的談判籌碼,因為能同時解決美國就業、提升美國製造、降低貿易逆差等問題。
楊書菲說,台灣零組件仍可由台灣出貨,將不會增加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台灣零組件出口至美國FTZ,由代工廠在當地進行最終加工及組裝,成為美國製造。台灣應爭取更多FTZ的區內優惠如關稅、美國實質轉型認定,有助於發揮台商的群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