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重擊出口 陸外貿廠陷靜默倒閉危機

關稅戰導致中美貿易陷入停擺,衝擊中國外貿製造業,來自美國市場的訂單延後或暫停,一些中國工廠已開始減產、停工。中共呼籲出口製造商轉向國內銷售,但中國內需疲軟、市場利潤低,企業主認為並不可行。學者指出,許多工廠進入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這種「靜默倒下」的危機恐將持續蔓延。
大多數銷往美國的中國商品目前面臨至少145%的關稅,而川普政府正考慮下調稅率,但前提是中共要重啟談判。
美訂單驟減 中國工廠減產停工
在關稅重壓之下,浙江、江蘇、廣東等中國沿海外貿大省已出現停工潮,一些生產鞋子、牛仔褲、家電等產品的工廠停產1週或更長時間。隨著中國「五一」假期臨近,工廠停工、海空運航線停航等現象或將加劇。
深圳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會長王馨對《金融時報》表示,許多商家「非常焦慮」,並已告知工廠和供應商暫停或推遲發貨。該協會是一個代表2千多家中國商家的行業組織。
三名與製造商合作的廣東工廠招聘人員表示,越來越多的工廠正在減少加班和週末工作時間,而那些最依賴美國訂單的工廠則讓全廠休假。一位28歲福建塑膠廠工人說,因為出口訂單消失,到目前為止,工廠已經停產1週。浙江一名26歲的男子也表示,他工作的玩具廠產品主要銷往美國,管理層讓工人放了約2週假期。
杭州星光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內窺鏡檢查套件,主要銷往美國市場,該公司告知全職員工,可以利用4月的剩餘時間尋找新工作。
學者:中國製造業面臨萎縮
廣東東莞一家經營18年的跨境製造大廠——東莞市德鴻電器製品公司,近日宣布停產,高層給工人放了1個月的最低工資假。該企業專注於家用電器研發、製造和銷售,產品100%銷往歐美市場。據陸媒報導,德鴻電器在通知中表示,待客戶與下游重新議價後,業務或將恢復,但當前局勢令企業陷入困境。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 Wong)指出,東莞不僅是台灣和日本商家早期發展的重鎮,也是深圳電子產業的重要配套基地,被視為中國製造的「領頭羊」,「如果連東莞這樣的大廠都撐不住,意味著中國製造業正在萎縮。」
高盛集團估計,多達2千萬人、約占中國勞動力的3%,可能受到對美出口的影響。如果中美兩國全面脫鉤,將令本已因大範圍減薪和裁員的勞動力市場陷入混亂。
內捲嚴重 業者寧關廠也不內銷
中共商務部本月曾提出,「支持出口商向國內銷售」,以緩解關稅影響,但實際執行情況並不理想。許多依賴出口的工廠都抱怨,中國市場存在需求疲軟、價格戰、利潤低下、付款延遲和高退貨率等問題。
路透社報導,在中國東部經營服裝廠的錢伊諾(Eno Qian)表示,她每出口一件衣服可賺約2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89元),但在中國內銷的利潤僅為其1/10,而且中國零售商常常拖欠帳款,或要求退回滯銷商品,導致企業現金流壓力大。她直言,「不再考慮國內市場,外國客戶更穩定。」由於美國關稅,她的銷售額損失了30%,「最糟糕的情況是,我們可能不得不關閉工廠。」
在華南地區經營內衣廠的連大衛(David Lian)也說,中國市場主要以「零售和小批量」為主,但客戶壓價狠、退貨多,促銷還燒錢,完全不能跟外國客戶下大額批發訂單比。他正在中東、俄羅斯、中亞和非洲尋找新客戶。
澳洲蒙納許大學經濟學教授史鶴凌指出,中國市場競爭激烈,利潤非常微薄,有時甚至幾乎為零,「如果一些出口商轉向國內市場,可能會導致他們破產」,這將進一步削弱消費能力。
裁員停工易遭忽視 成隱性危機
對於未來中國是否會出現更多工廠倒閉的問題,黃大衛告訴《大紀元》,與其說是倒閉潮,不如說是一種「此起彼伏的崩潰」。他解釋,許多工廠並未正式破產,而是選擇減產、停產或裁員,進入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這種現象在官方統計中往往被忽視,因為企業可能仍保留註冊和門牌,卻已大幅裁員或停工。
「這種靜默倒下是最可怕的,就像一種安靜的病毒在蔓延。」黃大衛警告,這種隱性危機缺乏明顯信號,難以防範,卻可能在實體經濟中持續擴散。中小企業尤其脆弱,在高關稅和國內需求萎縮的雙重壓力下,幾乎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