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暴下 浙江義烏商戶舉步維艱

2025年4月,美中貿易戰急遽升溫。以「全球小商品之都」聞名的浙江義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高達245%的美國懲罰性關稅,讓原本大量依賴美國市場的義烏商家舉步維艱。
許多業者試圖透過商品拆解、合同切割與AI直播行銷自救。分析認為,在看似靈活應對的背後,卻是日益嚴峻的經營困境與全球供應鏈重組帶來的深層挑戰。
商戶信心背後的現實挑戰
據4月18日CNN新聞網對義烏女業主聶自勤的採訪,她語帶堅定的表示:「美國要買就來拿,不要我給歐盟。」一度引發熱傳,被視為是對美方制裁的硬氣回應。然而,台灣南華大學教授孫國祥對此表示,要將美國市場損失完全轉向歐盟並不現實。
孫國祥指出,「歐盟市場門檻高、標準嚴,還有語言與文化障礙,加上物流與成本問題,並非說轉就能轉。」2024年義烏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雖年增18.2%,但市場規模無法填補美國缺口。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直言,「這是典型內宣策略,因為義烏很多工廠主營商品是賣給美國的。」對美依賴度極高,若歐盟與新興市場如商戶所言易轉,「他們早就轉向,不會等到今天才想辦法。」
破解關稅?隱藏4大風險
面對居高不下的關稅,義烏商戶普遍採取「拆件報關」與「合同切割」等方式規避稅額。例如將完整商品拆分成零件或技術服務,分別報關以減少稅金;服飾業將衣服拆成專利費與物料費;玩具廠將玩具分解零組件報關;燈具廠連螺絲都單獨包裝,企圖壓縮整體稅賦。
不過具有外貿與供應鏈專業的抖音博主「老吳Ross小溪塔外貿」盤點這些做法的四種危機:一、無專利證書恐遭美國海關認定虛假申報,補稅與罰款可能比你省的還多出幾倍;二、多批次運輸成本大增,拆件導致物流費高漲;三、客戶需自行組裝,增加人工成本,質疑美方是否會接受;四、若美方加強關稅與服務貿易監管,所有變通可能失效。
對此,專家葉耀元也表示,這類操作雖然靈活,但潛藏極大風險。他說:「若海關一旦認定為虛假申報,不僅補稅,還可能面臨數倍罰款。」他認為這些手法雖可短期避稅,但並非長久之計。
AI直播拓海外 分析:銷售有限
在嚴苛環境中,許多商戶開始利用AI語音翻譯與多語種直播,藉社群平台拓展海外市場。儘管技術提升行銷效率,然而,問題仍在於全球市場無法短期內提供與美國相同的需求規模,葉耀元說,「如果你過去一年賣給美國100噸商品,現在靠直播頂多能賣出10噸,其餘90噸怎麼辦?」
美國封堵中國洗產地漏洞
過去,許多中國廠商以第三地組裝,以「非中國產地」名義經墨西哥、越南轉口避稅。葉耀元表示,美國「FBI與海關已加強對第三地進口零件的追蹤。」並運用AI技術識別可疑操作,中國商戶在社群平台上的行動早已被看光光。
為避免美國再祭出高額關稅,東南亞多個國家開始採取措施。例如,越南政府已嚴查轉口商品「洗產地」,重罰違規,此命令已於4月15日生效。葉耀元認為,貿易戰已由經濟手段轉為政策與科技全面戰。
中國商戶被全球市場邊緣化
部分義烏商戶強調,聖誕節時期,美國離不開中國製的產品。但葉耀元一語戳破幻想:「你不做,美國會找越南、馬來西亞、甚至印度做。」
他提醒,商戶若仍抱持「市場離不開中國」的迷思,只會加速被國際買家取代。「真正受傷的不是美國消費者,而是中國的中小企業與打工者。」若中國風險增,國際買家自然會轉向更穩定的供應鏈,而中國商戶便逐漸的被全球市場邊緣化。
義烏能否突圍?學者:不樂觀
面對這些變通策略的短期成效與長期風險,葉耀元認為,義烏商戶的出路並不樂觀。無論是技術導向的直播銷售,還是法律邊緣的拆單與轉口,最終都無法迴避的核心問題是:中國產能過剩,而市場無法有效接收。
他指出,美國此番制裁並非單一貿易手段,而是長期戰略脫鉤,「這是一場冷戰式的產業重組,世界正分裂成親美與親中兩條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