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中國高鐵計畫:激情、吸睛且錯誤

雖然發展中國全境高鐵系統的資金可用於更有效的地方,和亟需考慮的經濟優先事項,然而北京卻仍然執著於該事業的發展。
中國將備受吹捧的高鐵延伸至全國各地的雄心壯志,傳達了三個重要訊息。首先,高鐵的規模和列車的流線型設計繼續成為中共領導層炫耀的資本,並引發國內外媒體的讚美。其次,擬議中的大部分高鐵現在或將來都將是浪費,尤其是在中國經濟疲軟的情況下,這將帶來沉重的負擔。應該有更好的方式來利用國家的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第三,建設高鐵的決定突顯了中共自上而下、中央計畫經濟決策方式的弱點。
毫無疑問,中國的高鐵計畫是當今世界上、甚至是歷史上最大的基礎設施計畫。現有的和計畫中的高鐵路線將連接中國人口稠密的東部地區,從南部的海口到北部的滿洲里,並延伸到偏遠的西北地區,及西藏和喜馬拉雅山脈。計畫中的路線包括在特殊路基上修建三萬多英里(逾4.8萬公里)的特殊軌道。
這項工程耗資巨大。在過去五年裡,國有企業「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在建設、供應新列車和車站上,花費了約5千億美元(約新台幣16.6兆元)。該集團的債務負擔已接近1兆美元,每年的還本付息費用達逾250億美元。儘管造價巨大,該計畫仍是中共黨魁習近平的寵兒,他擴大了從前任胡錦濤繼承下來的、野心勃勃的計畫。
支持與反對高鐵計畫的觀點
支持高鐵計畫的人稱讚其帶來的「便利」,及取代燃油汽車減少汙染和碳排放。這些支持者指出,縮短旅行時間將提高經濟效率,更好的整合分散的人口。他們還說,這些連接將會促進城市化。他們認為,這將有助於解決中國農村地區的落後狀況,並使中國擁有更多見多識廣、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
但是,還是有人質疑繼續修建高鐵是否明智,雖然他們沒有反駁上述說法。在中國金融經濟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建設更多的高鐵是否是對國家的財務、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最佳利用確實是個問題。無法迴避的事實是,中國放緩的經濟需要提振,而只有中國政府才能提供刺激。雖然在鐵路基礎設施上的投資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提振了經濟,但許多人仍然質疑高鐵是否是最佳的發展方向。
有些人認為,國家需要更好的社會保障體系,而不是更多的豪華列車,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當下。該計畫還會增加國家債務,而地方政府已經背負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在某些情況下,地方政府需要北京的支援才能履行對人民的基本義務。
當務之急是集中精力解決日益惡化的房地產危機、重振中國的消費者信心和促使民營企業招聘員工或投資於新建和改良的設施。高鐵的支出與這些需求形成競爭。批評人士還指出,即使中國政府想在鐵路上投資,最好還是投資傳統的鐵路建設,因為它也可以運輸貨物。
即便是對高鐵最嚴厲的批評者,也不否認高鐵在中國人口密集的東部和東南部的效果。例如,連接上海和科技中心杭州的鐵路線被充分利用,自2010年通車以來獲利豐厚。然而,高鐵分布偏遠(也更昂貴)的部分則引發了質疑。
批評人士指出,自2021年開通以來,開往撫順的路線平均每天只有9千人次。毫無疑問,這個數字將會上升,這個平均值包括了中共「清零政策」下的疫情封控期間。但要使這個路線的開支合理化,搭乘人數必須大幅增加,而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甚至可能永遠不會發生。規劃中的烏魯木齊路線面臨同樣的問題。
高鐵計畫揭中國經濟的根本缺陷
在所有這些特別之處及其引發的問題背後,高鐵計畫揭示了中國經濟中一個根本的缺陷。中共的中央計畫、自上而下的經濟管理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的政治影響甚至超過經濟因素。因此,中共傾向於選擇像高鐵這樣的形象工程,而不是平淡無奇但更實用且盈利的計畫,比如看起來不那麼時髦、速度不夠快,但能運輸貨物的鐵路線。一個集權化較低的社會更有可能抓住這一點,在需要的地方建高鐵,在其他地方則另作安排。但在中共領導下的中國,中共的中央集權日益加深。(小標為編輯所加,原泉編譯)
——作者埃茲拉蒂(Milton Ezrati)是《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的特約編輯、紐約公司Vested的首席經濟學家。
原文「China’s High-Speed Rail System: Exciting, Headline Grabbing, and a Mistak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