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受創、內需疲軟 中國企業將大打價格戰

中共國家統計局4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均呈現下降趨勢。這表明中國的消費需求依然疲軟,且生產領域的通縮壓力持續存在。
據官方數據,2025年3月中國CPI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1%,其中城市下降0.1%,農村下降0.3%;食品價格下降1.4%,非食品價格上漲0.2%;消費品價格下降0.4%,服務價格上漲0.3%。1~3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下降0.1%。3月CPI降幅儘管較2月的-0.7%有所收窄,但仍為負值,顯示消費端仍處於通縮狀態。
★相關閱讀:
3月PPI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5%,為四個月以來最低水平;較2月的-2.2%降幅擴大,表明生產領域的通縮壓力進一步加劇。
界面新聞報導,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說,當前物價偏低的局面仍在延續,根本原因在於之前房市持續調整,居民財富縮水,消費信心不足。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也對消費能力有一定影響。
路透社報導,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主管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表示:「通縮壓力上個月持續存在,而且幾乎肯定會在未來幾個季度加劇,因為中國企業將過剩產能出口的難度加大。」他認為,鑒於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以及(川普關稅)即將對出口造成衝擊,PPI料將進一步下降,這將促使一些製造商降價。
經濟學人智庫高級中國經濟學家許天辰對《南華早報》表示,美國對中國關稅如此之高,「實際上相當於對中國的貿易禁運,中國出口商將不得不在一個更小的市場上競爭」。他認為,中國工業領域將感受到最明顯的價格下行壓力,如果再加上全球需求疲軟導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兩者會進一步加劇中國商品的價格下行壓力。
不斷加劇的通貨緊縮,正在加劇北京長期以來的經濟困境。因國內需求低迷和工業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為爭取訂單而展開激烈的價格戰。除了美國一連串關稅上調,中國企業還面臨中共的灰色執法,各種監管和稅費以及經濟環境的挑戰。
「中國的問題⋯更多是與需求有關,因為它存在產能過剩問題。」法國外貿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Gary Ng)告訴《南華早報》說,「失去海外市場會給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帶來壓力,並加劇國內競爭。」吳卓殷認為,通貨緊縮風險可能仍會持續一到兩年。
自今年1月以來,美國已將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上調了總計125%,同時取消了對低於800美元小額包裹的最低關稅額度豁免,並將此前宣布的對中國小額包裹的關稅提高了兩倍,達到90%。
伴隨著美國市場的需求下降,中國生產商將面臨大量未售出庫存。因為他們只能嘗試把外貿貨傾銷到別的國家,而其它國家沒有美國這樣龐大的市場購買力,同樣也會給中國加重稅以及認定為反傾銷來保護本國的產業。從而,中國國內競爭會進一步加劇,並迫使企業降低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