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 柴燒陶、林下經濟與職人精神
![日曬咖啡豆,焦糖色是因為採用蜜處理方式。(陳宥丞提供) 日曬咖啡豆,焦糖色是因為採用蜜處理方式。(陳宥丞提供)](https://img.epochtimes.com.tw/upload/images/2025/02/12/744339_medium.jpg)
在台東班鳩的東鳩窯,火焰燃燒的不只是陶器,也是陳民富與陳宥丞父子的堅持與信念。「我們堅持燒出來的作品要有一定的水準,不然就敲掉,這樣才能精進自己的手藝。」陳宥丞說,柴燒陶的魅力,在於自然窯變,柴火的溫度、窯內的氣氛,每一次燒成都是獨一無二的。
燒柴窯是一場漫長的戰役,需要四、五天的燒製,接著兩週的降溫才能開窯。「柴燒的變化很大,窯內的擺放方式、火焰流動,都會影響最後的色澤與質感。我們不只是做陶,更是與火對話。」為了讓作品更具獨特性,陳宥丞用自家造林的木材燒成灰,研發出獨特的灰釉。「全台灣沒有人像我們這樣,把自己的木材燒成灰,然後再用來調灰釉,這是我們的特色。」
從造林到林下經濟的轉型
「以前種檳榔,後來政府推動造林,我爸就改種林木,成為第一批響應造林的林農。」陳宥丞回憶,當年他們選擇種植台灣原生種,如肖楠與牛樟。然而,造林是一條漫長且辛苦的路。「你一棵樹種二十年,賣出去一棵才三百塊,根本不划算。但如果我們用這些木材來種香菇、燒陶,價值完全不同。」
這讓陳家開始思考如何提高林木的經濟價值,於是發展了林下經濟。「我們的楓香木砍伐後,還會長側枝,八到十年又可以再砍一次,這是永續的。」
椴木香菇的高經濟價值
「種香菇這個技術,我國中、高中就在學了。」陳民富笑著說,當時還沒有電動工具,打洞都要用鐵錘。「現在我們用蜂蠟來保護菌絲,技術比以前進步很多。」
他們家的香菇主要種植在楓香木上,這種木頭特性適合菌絲生長。「我們種的寒帶菌特別慢,長得很大,一朵比小孩的頭還大,肉厚到三公分,吃起來像生魚片。」陳民富形容,這樣的香菇在市場上極為珍貴。
但栽培過程並不簡單,氣候、水質與菌種選擇都影響品質。「如果遇到下雨,香菇的肉會變薄,口感就沒那麼Q彈。」陳民富說,他們曾嘗試種植多種菌種,發現寒帶菌雖然生長較慢,但品質最佳。「有些品種一定要低溫才長得好,我們當初種的時候,還擔心台東氣候不適合,沒想到寒流來時,它自己長出來了。」
林下有機咖啡 2024年金銀雙獎的肯定
除了香菇,陳家也種植林下有機咖啡。「當初造林後,土地閒置,我們想到可以在樹下種咖啡,這樣不影響林木生長,還能增加收益。」陳宥丞說,最早的咖啡種植由父親開始,但後來他決定研究新的處理法。
「以前我們只會做水洗、蜜處理,直到疫情那年,我開始研究國外趨勢,嘗試厭氧發酵。」這種處理法讓咖啡風味更具層次,但也更具挑戰。「發酵時間太長,會有酒香;時間太短,層次不夠。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去聞,聞到最理想的狀態,就停止發酵,開始乾燥。」
這份細膩的工藝,讓東鳩窯的咖啡在2024年台東縣比賽中奪下金質獎與銀質獎。「我們送比賽不是為了得獎,而是驗證我們努力的方向是不是對的。」
整合產業鏈 從樹木到陶藝的完美閉環
陳民富的產業模式,將陶藝、造林、香菇與咖啡結合,形成獨特的「林下經濟」循環。「我們燒陶用的柴來自自家種植的樹木,燒成灰後再製成灰釉;咖啡與香菇的種植則充分利用林地資源。」陳宥丞說,這讓產業達到自給自足的生態模式。
「我們家產業是完整的,陶器、咖啡、香菇都是自家產出的。客人來不只是看陶藝,還可以喝咖啡、買香菇,這樣才能創造價值。」
職人精神 年輕與老一輩的對話
「老人家有大方向,我們年輕人則是精進細節。」陳宥丞說,父親創造了環境,而他則負責提升品質。
「很多人做咖啡只是農產品,但我們是用做陶的心態在做咖啡。每個細節都要做到最好,這樣咖啡才能真正好喝。」
陳宥丞則認為,柴燒陶不只是技術,更是態度。「很多人看柴燒賺錢,就去租窯燒,但真正的柴燒是需要長時間研究的。我們堅持燒好的作品,做不好的就敲掉,不會亂賣。」
這種對品質的要求,讓東鳩窯的產品不論是陶器、香菇還是咖啡,都獨具一格。
地方創生的典範
「我們的產業模式,不只是讓自己活下去,更希望能成為地方創生的一個典範。」陳宥丞說。
透過跨產業整合,東鳩窯不僅復興了傳統陶藝,也打造了可持續發展的林下經濟。在全球化競爭與環境變遷的時代,這樣的模式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鑑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