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祭鋼鋁關稅 阻外國傾銷
![圖為德國鋼鐵廠的鋼捲。(Lukas Schulze/Getty Images) 圖為德國鋼鐵廠的鋼捲。(Lukas Schulze/Getty Images)](https://img.epochtimes.com.tw/upload/images/2025/02/11/744146_medium.jpg)
美國總統川普週一(10日)簽署一項行政命令,3月12日起將對所有進口的鋼鐵和鋁製品加徵25%關稅,包括金屬加工後的成品,而且沒有國家豁免,以阻擋外國傾銷、保護美國國內產業。
川普週一在橢圓形辦公室告訴媒體,他把鋼鋁製品的進口關稅設為25%,沒有國家例外或豁免。
「所有國家都要在美國製造。」川普表示,「在美國製造就是零關稅⋯我們不需要在加拿大製造。我們會保有工作機會。」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國最大的鋼鋁製品供應國。
川普在2018年第一任期內也對鋼鐵和鋁分別徵收25%、10%的關稅,當時他給予部分盟友豁免或免稅配額,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前總統拜登將這些配額擴大到英國、日本和歐盟。
無國家豁免 範圍擴至下游成品
新關稅將涵蓋金屬成品,貿易夥伴也不會獲得豁免。相比之下,川普2018年的關稅主要針對粗鋼和原鋁,而這次新關稅將涵蓋軋製後和成為板片的鋼鋁材料,這些材料可用於汽車、窗框以及蓋樓等各類增值產品。
川普決定將關稅範圍擴大至下游製成品,這將對美國消費者產生廣泛的價格影響。美國政府官員表示,這些措施旨在打擊俄羅斯和北京等國規避現有關稅的行為。
這也是川普迄今為止應對美國貿易逆差而採取的最廣泛行動。此前,川普已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新關稅,並對加、墨的商品徵收25%關稅(目前暫停執行1個月)。此外,他還計畫對其他國家實施對等互惠關稅。
鋼鋁加工新標準 防中俄洗產地
行政命令還將在北美地區制定新標準,包括進口鋼鐵須在當地「熔化和鑄造」、鋁則須「冶煉和鑄型」,以防止中俄等國將鋼鐵繞道墨西哥或加拿大「洗產地」。
此外,川普還將指示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加強監管,防止外國企業以錯誤的海關編碼,逃避鋼鐵產品的關稅。
美國鋼鐵產業正尋求自2017年以來最糟糕的一年中復甦。美國國內鋼鐵製造商抱怨,進口量再次上升損害了他們的利潤和產量。據白宮透露,美國鋼鐵業的產能利用率已從80%的目標下降到近70%。
鋼鋁關稅2.0 促進美國內生產
一名高級政府官員表示,這項行動是必要的,因為鋼鐵和鋁出口商濫用了先前政策中的豁免條款,損害美國生產商的利益。
川普的貿易顧問納瓦洛(Peter Navarro)表示,這些措施將有助於美國鋼鐵和鋁生產商,並鞏固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他告訴媒體,「鋼鐵和鋁關稅2.0將結束外國傾銷,促進國內生產,並確保鋼鐵和鋁產業成為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骨幹和支柱產業。」
納瓦洛說,「這不僅關乎貿易,這是為了確保美國在鋼鋁等關鍵產業永遠不必依賴外國。」
有分析師指出,美國鋼廠目前由於成本高昂而產能不足,為彌補實施關稅之後進口量的下降,將不得不提高產量。
根據美國海關的數據,美國從加拿大、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墨西哥等國家進口鋁來滿足絕大多數的國內需求,2024年來自這三國的鋁製品淨進口量約占前十大進口國的80%。鋼鐵製品的進口國分布雖不如鋁製品集中,但對於依賴特種鋼的行業至關重要,包括航太、汽車製造和能源。
新關稅應對中國產能過剩
據《日經亞洲》報導,川普對鋼鋁全面加徵25%關稅,意在阻止中國等地的廉價鋼鋁製品,透過墨西哥、越南等第三國流入美國。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中國占世界鋼鐵產能的近一半。中國企業對鋼鐵生產新跨境投資的貢獻高達60%以上。OECD在2024年11月的聲明提到,「中國的鋼鐵補貼⋯比OECD國家的總和還要高出10倍以上。」
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的情況已接近2010年代的場景。到2026年,鋼鐵產能過剩預計將達到6.3億噸。
另外,中共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10日生效,包括對美國煤炭和液化天然氣徵收15%關稅、對農業設備和原油徵收10%關稅。中共還將兩家美國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黑名單。
高盛估計,中國徵收的關稅涵蓋總價值14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而川普徵收關稅的中國商品價值為5,250億美元。旅美經濟學家秦鵬日前對媒體表示,中國制裁的金額非常小,顯示中共並不希望真的會卡到美國脖子,而遭制裁的兩家美國公司,其中一家去年就已被中共制裁,所以這一切不過是演戲,只是談判的籌碼。◇
2024年美國十大鋼鋁產品來源國
鋼鐵(億美元) | 鋁(億美元) |
加拿大112 | 加拿大95 |
墨西哥65 | 阿聯11 |
巴西52 | 墨西哥6.9 |
中國52 | 韓國6.4 |
台灣38 | 中國5.1 |
韓國32 | 巴林4.9 |
德國29 | 阿根廷4.6 |
日本24 | 南非3.8 |
印度19 | 澳洲2.7 |
越南17 | 印度2.7 |
資料來源:美國海關 記者鄭琦/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