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舉起關稅大刀 台灣要避開得做這三件事
![學者表示,美台之間要解決的問題,包括貿易逆差、美國過度依賴台灣生產的半導體等狀況。圖為基隆港。(I-Hwa Cheng/AFP) 學者表示,美台之間要解決的問題,包括貿易逆差、美國過度依賴台灣生產的半導體等狀況。圖為基隆港。(I-Hwa Cheng/AFP)](https://img.epochtimes.com.tw/upload/images/2025/02/09/743625_medium.jpg)
美國總統川普7日提到,將在本週實施「對等關稅」政策,據外媒報導,台灣也是潛在目標之一。學者認為,台灣應該盡力降低美台貿易逆差,並讓川普知道在台灣生產晶片,是當前最佳方案,且能確保供應鏈穩定並協助美國發展半導體,同時還要避免洗產地的問題,才能做到「有恃無恐」。
川普多項新政中,以關稅對各國帶來的衝擊最為直接,美國原先在本月4日正式對加拿大、墨西哥課25%的關稅、加徵中國10%的關稅。不過,川普最終同意延後1個月施行對加、墨的關稅政策,對中關稅則維持4日生效。
川普再祭新一波關稅戰,川普7日與日本首相石破茂舉行聯合記者會時表示,將宣布對等關稅措施,本週一、二就會採取行動,且適用於所有國家。「對等關稅」政策來自川普的貿易顧問納瓦洛(Peter Navarro)所撰寫的「2025計畫」(Project 2025),其中,首輪目標為中國和印度,台灣則是在第二輪。
川普日前還表示將徵收晶片關稅,或在本月18日左右實施,且還傳出可能對台灣晶片課100%的關稅。
★相關閱讀:
應突顯台灣供應鏈無可取代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邱達生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出建議,台灣現在要做的是,盡力減少美台貿易逆差,可多向美國採購能源跟農產品,再來是讓美國了解台灣的供應鏈是無可取代的,高階晶片之所以在台灣生產,是因為成本考量,且台灣可以確保高科技供應鏈的穩定性,並願意協助川普達到「讓美國再次偉大」,這樣才可以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台灣2024年對美國出超648.8億美元創新高。
經濟部長郭智輝8日出席活動時提到,可能是溝通不順暢導致川普想對台灣晶片課100%關稅,將派人赴美國與川普周邊人士進行解說,強調台灣與美國是同一陣線。據了解,經濟部赴美代表可能是主管貿易的次長江文若與產發署副署長陳佩利。
對於川普的關稅政策,邱達生分析,如果川普單純是想處理貿易問題,會循美國相關的貿易法,經過調查、公聽會等流程去實施關稅政策,但他這次沒有這樣做,而是透過美國《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推行關稅,這除了解決貿易逆差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他要處理芬太尼與非法移民,這些都是國安層級的事情。
「台灣並不牽涉美國的國安。」邱達生說,美台之間要解決的是,包括貿易逆差、美國過度依賴台灣生產的半導體等狀況,所以如果川普對台灣課關稅,有機率是按照貿易法推進,由於得經多項流程,花的時間會比較多,在這樣的情境下,台灣可能還有準備時間。
台灣業者不能「洗產地」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在川普的第一任期,因為只對中國課關稅,廠商選擇移轉到墨西哥等其他地方生產避開關稅,「現在沒地方跑了」。
「為什麼墨西哥會被課這麼高的關稅?」蔡明芳說,其中一項原因可能是,在美中貿易戰時,廠商出現洗產地的行為,「現在墨西哥被課關稅,廠商會不會跑去加拿大洗產地,美國現在連加拿大也課關稅,有意封住這樣的誘因。」
蔡明芳表示,美國一直擔心中國企業藉由台灣洗產地再出口至美國的問題,「對我國廠商而言,未來不能再有洗產地的行為,也不能有那種想避開美國管制,賣商品給中國的心態。」
台灣晶片稅 政府須嚴陣以待
關於晶片稅帶來的衝擊,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分析,台積電有較高的議價能力,可把成本轉嫁給美系客戶,相對的,這些客戶會要求台積電加快到美國生產布建,且考量川普政府可能降低對晶片的補貼,未來中長期會不會影響到台積電的毛利率,這就有待觀察。
另外,劉佩真說,台灣二線晶圓廠如果面臨來自美國的100%關稅,可能會加強調度在海外廠的出貨,但業者若無海外生產基地,恐將面臨較大的壓力,政府必須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