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族文化標記 吉布璐‧阿笆琉吾述手紋復振之路

吉布璐‧阿笆琉吾述手紋復振之路。(吉布璐提供)
吉布璐‧阿笆琉吾述手紋復振之路。(吉布璐提供)

【記者廖儷芬/屏東報導】

文化傳承的契機 一場婚禮的啟發

2014年,一場婚禮成為了屏東縣三地門青葉部落魯凱族手紋文化復振的起點。吉布璐‧阿笆琉吾述回憶道,那天是弟弟的婚禮,阿禮部落傳統領袖包基成表哥攜著順益博物館的顏姓志工到場祝福。在婚禮中,志工提問:「你們部落還有沒有老人家有手紋?」這一句話觸動了吉布璐。「當下腦海裡浮現的就是奶奶Pathagaw和姑婆Zipulu的手紋圖騰。」她清晰記得,那些手紋代表著一段久遠的歷史和族群的故事。

吉布璐:「當下腦海裡浮現的就是奶奶Pathagaw和姑婆Zipulu的手紋圖騰。」吉布璐:「當下腦海裡浮現的就是奶奶Pathagaw和姑婆Zipulu的手紋圖騰。」(吉布璐提供)

吉布璐‧阿笆琉吾述提到,她的奶奶是阿禮部落大公主,不僅接受拍刺,也具備拍刺技藝。過去,紋手通常需進行兩次拍刺,第一次紋色淡,需補刺第二次以提升圖騰的清晰度。然而,日治時期文化習俗被禁止,有些長者的手文因此只完成一次拍刺,圖騰顯得模糊,不如他人清晰,或者發現有紋手者仍會逼迫使用刀子、石頭來刮除破壞紋飾,此行為相當痛苦也是難以抹滅的不堪記憶,對此深感遺憾。

志工進一步提到,排灣族的手紋圖騰資料已經被完整收集,他鼓勵吉布璐尋找魯凱族手紋的資料,並希望魯凱族的文化也能被完整保存。這句話成為吉布璐開始行動的契機。

志工進一步提到,排灣族的手紋圖騰資料已經被完整收集,他鼓勵吉布璐尋找魯凱族手紋的資料。拍刺師宋海華與吉布璐。(吉布璐提供)

尋找手紋的老人家 從部落到全台魯凱族的探索

受到啟發後,吉布璐立即行動,向母親和部落的長者詢問手紋的線索。母親告訴她:「我們教會裡就有三位奶奶有手紋。」於是,她展開了尋找之旅,陸續在部落內找到五位仍擁有手紋的老人家。這些老人家的存在,讓吉布璐對手紋文化的未來燃起希望。

然而,她並不滿足於只在自己部落尋找。吉布璐開始走得更遠,前往霧台鄉、瑪家鄉以及台東地區的魯凱族部落,擴大搜索範圍。她最終在2015年找到11位擁有手紋的老人家,這些長者手上的紋飾成為她復振文化的重要依據。

吉布璐展開了尋找之旅,陸續在部落內找到五位仍擁有手紋的老人家。吉布璐展開了尋找之旅,陸續在部落內找到五位仍擁有手紋的老人家。(吉布璐提供)

手紋圖騰的意涵與挑戰 文化的殘缺與重建

在吉布璐的探索中,她發現手紋並非只是裝飾,還包含深刻的文化意涵。「手紋是身份、階級、家族故事的象徵。」她解釋道,在魯凱族的傳統中,不同階級擁有不同的圖騰——貴族與部落領袖的紋飾意味著尊貴,而平民若獲得部落領袖的認可,也能擁有專屬的手紋。

吉布璐發現手紋並非只是裝飾,還包含深刻的文化意涵。吉布璐發現手紋並非只是裝飾,還包含深刻的文化意涵。(吉布璐提供)

然而,這些手紋文化的傳承在日治時期受到強烈衝擊。許多手紋的意涵隨著老人家的記憶而逐漸消失,甚至有些老人家因年老或失智,無法清楚地敘述手紋背後的故事。「很多資料已經不齊全,問老人家問不到,問子孫也沒有答案。」吉布璐無奈地表示。

她並未因此放棄,而是努力通過參考歷史文獻、與研究夥伴合作,以及進一步訪談,試圖拼湊出完整的手紋故事。她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共同研究,把手紋的文化背景與圖騰意涵逐一整合。

吉布璐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共同研究,把手紋的文化背景與圖騰意涵逐一整合。吉布璐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共同研究,把手紋的文化背景與圖騰意涵逐一整合。(吉布璐提供)

青葉部落的珍貴印記 五位老人家與最後的守護者

在青葉部落,最初找到的五位擁有手紋的老人家,成為了吉布璐復振工作的核心人物。她指出,這些老人家的手紋不僅代表個人身份,更象徵了整個部落的歷史與記憶。

吉布璐復振手紋文化的過程中,只有2位於2023年9月15日,經屏東縣政府公告,登錄為魯凱族手紋傳統民俗類文化資產保存者,同年11月青葉部落杜秀英kaingu離世,2024年4月三和美園柯梅花kaingu最後一位手紋長者辭世,令人遺憾

吉布璐成為全台唯一一位擁有手紋的魯凱族人。「現在只有剩下我一個,是完全用傳統拍刺技法復刻創作出來的紋飾。」她語氣中帶著一絲孤單,但也充滿決心。

如今吉布璐成為全台唯一一位擁有手紋的魯凱族人。如今吉布璐成為全台唯一一位擁有手紋的魯凱族人。(吉布璐提供)

拍刺的痛與榮耀 吉布璐的手紋經歷

2018年7月,屏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爭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補助三地門鄉青葉社區辦理107年度農村社區文化保存與活用–「青葉社區2018部落收穫祭「看見紋畫」計畫」,透過農村再生計畫將社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及傳承,吉布璐決定紋上祖先的圖騰(奶奶Pathagaw Abaliusu),以行動實踐文化復振的承諾。邀請排灣族拍刺紋身師宋海華Cudjuy Patjidres,親自確認Lamabaliu領袖家族位階及意願,並嚴謹檢視紋飾圖騰,使用傳統拍刺技法為她紋手。「這是一次文化與技術的挑戰,過程完全不使用麻醉藥,全程忍受痛楚完成拍刺,耗時15小時。」吉布璐表示。

「這是一次文化與技術的挑戰,過程完全不使用麻醉藥,全程忍受痛楚完成拍刺,耗時15小時。」吉布璐表示。「這是一次文化與技術的挑戰,過程完全不使用麻醉藥,全程忍受痛楚完成拍刺,耗時15小時。」吉布璐表示。(吉布璐提供)

我的手紋有傳統領域紋、百步蛇紋、太陽紋、頭對頭人形紋及尊貴疼愛紋,在在顯示出奶奶Pathagaw大公主為阿禮部落傳統領袖Abaliusu家族的珍貴性。

手紋有傳統領域紋、百步蛇紋、太陽紋、頭對頭人形紋及尊貴疼愛紋。手紋有傳統領域紋、百步蛇紋、太陽紋、頭對頭人形紋及尊貴疼愛紋。(吉布璐提供)

拍刺過程極為繁複,先進行繪圖再用電動針刺圖騰定位,再以傳統拍刺方式逐步完成紋飾。過程中,吉布璐忍受巨大的痛楚,但她深知,這不僅是對文化的致敬,更是向祖先與族群的致意。

她提到,宋海華Cudjuy Patjidres對這次拍刺深感敬佩,認為這是他首次從頭到尾以傳統拍刺技法完成的魯凱族手紋作品。「這是一個創舉,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記錄。」

宋海華:「這是一個創舉,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記錄。」宋海華:「這是一個創舉,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記錄。」(吉布璐提供)

魯凱族人過往的苦與痛 手紋傳統的消失

吉布璐‧阿笆琉吾述回憶,手紋曾是魯凱族少女成年的榮耀,但在日治時期卻因文化被斬斷而成為痛楚的象徵。「那時候的少女大多在12到16歲紋手,工具是柑橘柚子樹或刺竹做成的刺,粗糙而不經消毒,染劑則是鍋灰。」她提到,拍刺後的手需要避免接觸水分,一周內由家人服侍,甚至連飲食也需以易消化的食物為主,才能避免感染。

拍刺後的手需要避免接觸水分,一周內由家人服侍。拍刺後的手需要避免接觸水分,一周內由家人服侍。(吉布璐提供)

高昂的代價 手紋的社會與經濟負擔

紋手的儀式象徵家族疼愛女兒的表現也意味著家族的巨大投入。「除了要向傳統領袖(頭目)進貢,還需準備貢禮給拍刺師,過去以小米穀物或琉璃珠、陶壺、鍋子…等等作為貢禮,甚至殺豬牲禮、做原住民食物阿拜來分享,讓部落族人共同見證女孩紋手的喜訊,足見紋手對少女及其家族的意義之深重。然而這對家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吉布璐解釋,,

這段記憶,是魯凱族文化的縮影,也訴說著傳統與現代交替下的文化代價。

吉布璐:「紋手的儀式象徵家族疼愛女兒的表現也意味著家族的巨大投入。」吉布璐:「紋手的儀式象徵家族疼愛女兒的表現也意味著家族的巨大投入。」(吉布璐提供)

未來的使命 文化的傳承與教育

吉布璐認為,手紋不僅僅是美麗的圖騰,還承載著家族故事與文化責任。「我們的目標不是單純讓手上有一個漂亮的圖案,而是讓它成為文化教育的象徵。」她期望年輕一代能理解手紋背後的文化意涵,並有勇氣面對外界的詢問。

吉布璐:「我們的目標不是單純讓手上有一個漂亮的圖案,而是讓它成為文化教育的象徵。」吉布璐:「我們的目標不是單純讓手上有一個漂亮的圖案,而是讓它成為文化教育的象徵。」(吉布璐提供)

儘管她曾因已婚身份紋手而受到質疑,但她堅定地表示:「當沒有人願意復振時,我就必須站出來承擔。」她相信,這是為文化復振所付出的必要代價。

展望未來,吉布璐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願意加入手紋文化的復振行列,同時她也計劃成為一名手紋教育者,讓這項傳統能夠延續下去。「這是我的責任,也是對祖先與文化的承諾。」

吉布璐:「這是我的責任,也是對祖先與文化的承諾。」吉布璐:「這是我的責任,也是對祖先與文化的承諾。」(吉布璐提供)

用行動守護文化的火種

吉布璐‧阿笆琉吾述以勇氣與行動,捍衛了魯凱族瀕臨失傳的手紋文化。她的努力不僅點燃了手紋復振的火種,也激勵著更多人關注與守護這項珍貴的文化遺產。她的故事,是一段關於愛、堅持與責任的感人篇章,傳遞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吉布璐‧阿笆琉吾述以勇氣與行動,捍衛了魯凱族瀕臨失傳的手紋文化。吉布璐‧阿笆琉吾述以勇氣與行動,捍衛了魯凱族瀕臨失傳的手紋文化。(吉布璐提供)
延伸閱讀
屏2-1線道路通車 改善高樹易壅塞車流
2024年12月03日 | 1個月前
2024聖誕節|從北到南 玩到跨年 Part1
2024年11月20日 | 1個月前
性侵猥褻26名未成年 屏東男被求重刑
2024年11月28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