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的故事

腓特烈大帝視察東波美拉尼亞新斯德丁的農村,羅伯特‧穆勒(Robert Muller)繪於1886年。德國歷史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腓特烈大帝視察東波美拉尼亞新斯德丁的農村,羅伯特‧穆勒(Robert Muller)繪於1886年。德國歷史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文/文/Wei J Chir

Potato、Kartoffeln、Papas、洋芋、馬鈴薯、土豆⋯⋯它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但聽來都很悅耳,很親切。時至今日,馬鈴薯是許多傳統飲食中的主食,也是全球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

馬鈴薯是許多傳統飲食中的主食,也是全球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Shutterstock)馬鈴薯是許多傳統飲食中的主食,也是全球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Shutterstock)

古代馬雅人非常喜歡馬鈴薯,他們將馬鈴薯雕塑成圖像,並將它與死者一起埋葬。而印加人有崇拜「馬鈴薯女神」阿克索瑪的紀錄。對馬雅人與印加人而言,馬鈴薯不僅是他們的主食,也是他們在人間大地所崇拜的農作物。

秘魯馬鈴薯形狀容器,西元450至600年。耶魯大學美術館藏。(公有領域)秘魯馬鈴薯形狀容器,西元450至600年。耶魯大學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馬鈴薯含富鉀、維生素C、膳食纖維,和許多生物活性化合物。馬鈴薯被現代人所疑慮的是其澱粉質高,可能造成病源。而科學家對馬鈴薯的研究,總是不時有新的報告,《營養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食用馬鈴薯可適度降低成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和特異突發性死亡的風險。

宮廷助推 平民主食

我們不知道馬鈴薯是怎麼從南美洲傳到歐洲的,信史有明確紀錄的是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of Prussia)又稱「馬鈴薯國王」(Kartoffeln König),他為了養飽人民還有他的普魯士軍隊,於1756年強制人民種植馬鈴薯,且不惜與大臣設計場景,讓人民相信馬鈴薯是好的營養食物,著名的油畫《腓特烈大帝在馬鈴薯園裡》(注1)即是描繪此場景。

二、三十年後,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與瑪麗‧安東妮王后為了要將馬鈴薯介紹給法國人,宮廷宴樂時常戴著有馬鈴薯花的頭飾與衣物,不遺餘力的推廣種植馬鈴薯。使得馬鈴薯的產量激增,人口也隨之增加。法國人難道沒有一點悔意,把這位美麗、優雅、善解人意的王后送上斷頭臺?

瑪麗‧安東妮王后畫像,1775年。(公有領域)瑪麗‧安東妮王后畫像,1775年。(公有領域)

畫家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筆下的油畫《種馬鈴薯的人》、《晚禱》(注2),是19世紀法國複製最廣泛的圖像之一。而1867年丹麥畫家大衛‧莫尼斯(David Monies)畫的祖孫兩人吃馬鈴薯的情景,女孩鼓著腮幫著吹著熱騰騰的馬鈴薯,一旁祖母忙著剝著馬鈴薯皮,很是傳神。可見19世紀中葉馬鈴薯已遍及歐洲。

米勒《晚禱》(原名《為馬鈴薯作物祈禱》),19世紀法國複製最廣泛的圖像之一,1857至1859年。(公有領域)米勒《晚禱》(原名《為馬鈴薯作物祈禱》),19世紀法國複製最廣泛的圖像之一,1857至1859年。(公有領域)

19世紀初,俄國人民只是在家院種植,直到1838年糧食歉收,迫使俄羅斯人將已休耕地大量種植馬鈴薯,最終馬鈴薯在東歐的食品供應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18世紀末,馬鈴薯在愛爾蘭幾乎占據了大部分的耕地,因此當馬鈴薯感染一種無解的病毒時,農村人口驟減造成大量人口外移,1845~1849年間,發生了愛爾蘭大饑荒,導致大約一百萬人死於這場災難。在饑荒時期,約有一百萬愛爾蘭人移居海外。其中以移民到美國居多。著名小說《大饑荒:愛爾蘭女孩菲利斯的日記》(The Great Famine :The Diary of an Irish Girl Phylis),描述的就是愛爾蘭家庭馬鈴薯歉收,所帶來的痛苦與創傷。

米勒《種馬鈴薯的人》,1855年。(公有領域)米勒《種馬鈴薯的人》,1855年。(公有領域)

北美最早種植馬鈴薯,是出現在18世紀初的新罕布夏州。這些植物來自愛爾蘭人,因此這種作物被稱為「愛爾蘭馬鈴薯」。而在1838年,愛達荷州就開始種植馬鈴薯,到20世紀初,該州的產量超過約2.7萬噸。1910年之前,他們將農作物儲存在穀倉或地窖中,到了1920年代,從地窖與穀倉中取出食用這些馬鈴薯,這應該是對應當時美國與全球性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1929~1933年)有關。

大衛‧莫尼斯(David Monies)《熱土豆》,1867年。(公有領域)大衛‧莫尼斯(David Monies)《熱土豆》,1867年。(公有領域)

傳入中國與臺灣

那麼,馬鈴薯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呢?根據明朝的記載和著述,有學者認為,早在16世紀明朝萬曆年間,馬鈴薯就傳入中國了。

馬鈴薯在17世紀由荷蘭人傳入臺灣,到了民國初年才開始大量種植。馬鈴薯耐寒、耐旱、埋在貧瘠的土壤裡也能活,不像玉米有各種天空中、地面上的天敵。馬鈴薯生長期間短,只需90~110天即可收成。

窮人富人太空人 常備菜餚

如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

1920年愛達荷州博伊西谷的土豆豐收。(公有領域)1920年愛達荷州博伊西谷的土豆豐收。(公有領域)

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越來越受歡迎。在德國人的餐桌上,最常見的有馬鈴薯泥、烤馬鈴薯、沙拉、馬鈴薯派等,烤、煮、炸林林總總不下40種作法。

儘管科學家指出,加工過的馬鈴薯,會影響其營養成分,例如炸薯條、薯片。然而,薯條與薯片,卻又是本世紀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零食。

1995年10月,馬鈴薯甚至成為第一個在太空中種植的蔬菜。選擇馬鈴薯進行實驗,是因為它們耐寒,且適應性強,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中生長,並承受極端的溫度、溼度和其他逆境。

有趣的是,在2015年的電影《絕地救援》(The Martian)中,麥特‧戴蒙飾演太空人被困在火星上,靠著種植馬鈴薯,而倖存下來。

2024年3月1日,玻利維亞艾馬拉原住民在喀喀湖畔查查波亞社區的馬鈴薯田裡收成。(Aizar Raldes/AFP via Getty Images提供)2024年3月1日,玻利維亞艾馬拉原住民在喀喀湖畔查查波亞社區的馬鈴薯田裡收成。(Aizar Raldes/AFP via Getty Images提供)

看來,古代馬雅人印加人對馬鈴薯的崇拜,不是沒有道理的。「馬鈴薯國王」為了養兵蓄銳,引進馬鈴薯而名留至今。比起法國瑪麗王后是幸運多了!

注1:1774年,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將馬鈴薯提供給饑荒民眾。然而,人民因為不了解這種新作物,而拒絕了這個免費的食物。他決心鼓勵人們克服對馬鈴薯的不良看法,於是命警衛假裝在馬鈴薯田裡巡邏,抓小偷。百姓見狀,認為這些馬鈴薯一定很值錢,晚上就到地裡去偷,但「看守」卻視而不見!

注2:米勒這張畫原題名是《為馬鈴薯作物祈禱》,他後來改成《三鐘經》,後人又把它稱作《晚禱》,這是19世紀法國複製最廣泛的圖像之一。

——轉載自《藝談‧齊民生活》◇

延伸閱讀
減少浪費! 讓食材延長壽命的保存術
2024年09月09日 | 3個月前
雙手萬能 馬鈴薯輕鬆去皮
2024年07月04日 | 5個月前
多層次口感 牛肉馬鈴薯一鍋煮
2024年06月11日 | 6個月前
不是調理機易壞 是你放錯食物!
2024年04月18日 | 8個月前
洋蔥馬鈴薯煎餅
2023年12月07日 | 1年前
絲滑柔順 馬鈴薯泥佐奶油
2023年12月07日 | 1年前
意外驚喜 馬鈴薯濃湯加「蔬菜」
2023年10月18日 | 1年前
聖人頭上長角?
2023年06月08日 | 1年前
藝文趣談 讓人傻眼的大師作品
2023年06月12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