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皮黏膜共生菌具治癒力

中山大學海資系副教授王亮鈞表示,未來只要用工具在魚皮上輕輕一刮,檢查黏膜的共生菌狀態後,即可在對魚無害的情況下掌握其健康動態。(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海資系副教授王亮鈞表示,未來只要用工具在魚皮上輕輕一刮,檢查黏膜的共生菌狀態後,即可在對魚無害的情況下掌握其健康動態。(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袁世鋼/高雄報導】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副教授王亮鈞,創設全亞洲唯一的海洋及致病微生物實驗室,團隊研究領先全球首度發現,魚皮黏膜上的共生菌具抵抗力及治癒力,可幫助魚類抵擋環境中的病菌,有利存活。研究成果不僅助攻養殖經濟,更可望延伸至仿生科技、醫學等領域。

目前全球聚焦海洋生物菌相研究,但魚皮、黏膜共生菌與環境的關係是一個複雜議題。王亮鈞指出,不僅相關研究文獻稀少、實驗室也屈指可數,就連實驗方法也都須從零開始,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也可能是亞洲唯一;團隊利用2年時間,以3D列印製作全球首創的魚皮模組,真實仿造魚皮黏膜與共生菌共存的環境,檢視不同致病菌對於皮的影響。

中山大學海資系副教授王亮鈞(後排右二)創設全亞洲唯一的海洋及致病微生物實驗室,團隊研究魚皮膚、共生菌及環境的三角關係。中山大學海資系副教授王亮鈞(後排右二)創設全亞洲唯一的海洋及致病微生物實驗室,團隊研究魚皮膚、共生菌及環境的三角關係。(中山大學提供)


研究團隊以魚身沒有鱗片禦敵的東南亞大型鯰魚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延伸到石斑魚、虱目魚和鱸魚等南台灣的經濟漁獲。研究結果顯示,魚皮黏膜上的共生菌竟具有保護力,可幫助魚類適應環境、減少疾病,而隨著環境中的致病菌濃度提升,共生菌的保護力也逐漸失效;黏膜上的共生菌也可幫助病魚恢復健康,甚至產生抗體,增加魚類的存活率。

王亮鈞表示,只要分析共生菌的組成與特性,找出魚類健康及免疫平衡的關鍵就可提升魚類的抵抗力與治癒力,幫助水產養殖業者減少用藥;且不同的魚天生抵抗力也不同,以虱目魚為例,其表皮黏膜抵禦環境中致病菌侵襲的抗性特別強,有機會能解析出抵抗力強的共生菌菌株,並進一步提煉與開發養殖魚或人體的新藥。

此外,同一種魚若身處不同水域或健康狀態改變,魚皮黏膜共生菌也會有所變化。王亮鈞強調,這意味著建立數據資料庫後,未來只要用工具在魚皮上輕輕一刮,檢查黏膜的共生菌狀態後,即可在對魚無害的情況下掌握其健康動態,促進水產養殖領域開發新型養殖健康監測模式。此研究成果榮獲113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肯定。◇
延伸閱讀
防駭客 台生升級虹膜辨識技術
2024年07月11日 | 5個月前
罕見!錢鰻生殖腺 顛覆左右對稱常態
2024年06月03日 | 6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