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的從屬之島——旗津 青年返鄉注入活力

「中洲津餘祭2.0」,透過畫社區藝術節,期望發揮青年返鄉力量,挖掘在地豐富文化。(中山大學提供)
「中洲津餘祭2.0」,透過畫社區藝術節,期望發揮青年返鄉力量,挖掘在地豐富文化。(中山大學提供)

文/記者方金媛

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學生謝鳳儀以「中洲津餘祭2.0」計畫獲高市文化局「高雄市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審定,策劃社區藝術節,發行旗津中洲首本刊物《津洲刊》,盼發揮青年返鄉力量,挖掘在地豐富文化。

第一本自旗津中洲發跡的刊物《津洲刊》。(「中洲。津餘祭」臉書提供)第一本自旗津中洲發跡的刊物《津洲刊》。(「中洲。津餘祭」臉書提供)

第一本自旗津中洲發跡的刊物《津洲刊》。(「中洲。津餘祭」臉書提供)第一本自旗津中洲發跡的刊物《津洲刊》。(「中洲。津餘祭」臉書提供)

謝鳳儀為半個旗津人,起初是為了外婆才回到中洲。她說,「中洲津餘祭2.0」計畫的執行,除了難以割捨的血緣連結,更是她想為漁港文化式微、高齡化的中洲社區盡一份心力的展現,未來她將持續挖掘、推動在地文化復興。

從旗津回望高雄。(「中洲。津餘祭」臉書)從旗津回望高雄。(「中洲。津餘祭」臉書)

失去相連土地,旗津發展受限

旗津中洲俗稱「中洲仔」,過去曾是能捕萬尾烏魚、近海養殖之地,因高雄港及造船工業汙染影響而逐漸沉寂。作為與高雄有從屬關係的旗津島,中洲發展受限於高雄港,僅透過前中航線與過港隧道維繫,失去相連的土地,衍生因遷村導致村落文化遺失等問題。

到中洲漁港吹海風。(「中洲。津餘祭」臉書)到中洲漁港吹海風。(「中洲。津餘祭」臉書)
2021年在中山藝管所所長謝榮峯帶領下,進行「中洲・津餘祭」系列活動,首次在中洲辦理裝置藝術節。中洲津餘祭名稱來自於津波(海浪)之後的餘韻,意指在海路強盛、漁獲豐沛之餘,提供一個從旗津南方觀看旗津的視角,並討論旗津地區南北發展不均現象,透過社區藝術節,再次凝聚居民對中洲的情感認同。 

「中洲津餘祭2.0」以社區藝術節作為展演形式、文史資料收集為骨幹,更與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涂懿文合作,共同梳理旗津中洲在國家政策發展下處境,以遷村建置中興國宅、社區居民空間觀等為文史調查主題,將中洲居民普遍的傳統聚落空間觀保留下來。另配合姓氏宗祠、廟宇分布關係,呈現中洲社區紋理,發行第一本自旗津中洲發跡的刊物《津洲刊》。

藝術家呂昀珊的作品「你今天看海了嗎?」(中山大學提供)藝術家呂昀珊的作品「你今天看海了嗎?」(中山大學提供)
藝術節中邀請藝術家將文史調查及與社區相處素材,作為創作靈感基石,例如呂昀珊在海邊設置作品「你今天看海了嗎?」,利用高雄市歷史博物館資料繪製模擬舊報紙型態,製成透明壓克力片層層堆疊,呈現在椅子上勞動環境與老宅間的關聯,轉化漁民過往的生命經驗。

此外,藝術節中也有民眾的作品,例如社區長照中心的共同創作、民眾參與的肢體舞作與影像紀錄等。 ◇

延伸閱讀
防駭客 台生升級虹膜辨識技術
2024年07月11日 | 4個月前
罕見!錢鰻生殖腺 顛覆左右對稱常態
2024年06月03日 | 5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