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升級人體感測技術 5秒判讀有助人命搜救

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王復康(左起)與博士生鍾季勳、石如吟。(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王復康(左起)與博士生鍾季勳、石如吟。(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袁世鋼/高雄報導】

「自我注入鎖定(SIL)雷達系統」過去常用於監測人體呼吸、心跳等生理訊號,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王復康將其應用在「人體存在感測」領域,使感測準確度提升至97%以上、感測時間僅需1/3,且距離至少可達10公尺,將有助於提高救災效率。

自2009年起研究「自我注入鎖定(SIL)雷達系統」的王復康,研發出更精細的「調頻相位自我注入鎖定雷達(FMPSIL)」,並將通訊領域常用的統計分析演算法運用於感測領域,打造出全新的「人體存在感測雷達技術」,非接觸感測距離可達10公尺以上、靈敏度是傳統架構連續波雷達(CW)的100萬倍,且具有可調頻、輸出頻率更為穩定等優勢。

王復康表示,根據研究結果顯示,這項技術對單一移動目標感測的準確度從82.11%提升至97.32%,成功克服頻譜泄漏問題;而原本需要3至4個呼吸心跳週期(約15至20秒)的偵測時間,在計算流程最佳化後,可透過波形分布判斷人數和位置,耗時僅需1個呼吸心跳週期(約5秒),大幅縮減了運算與觀測時間。

對比過往紅外線感測、超聲波感測和微波電磁波感測,王復康指出,研究成果可以避免發生在座椅感測器上放置物品卻被誤判為有人占用,或車用麥克風感測卻因乘客熟睡無聲而偵測失敗等情形,同時解決攝影機可能侵犯隱私的問題。

此外,王復康說,研究成果也可以應用在救災,有望幫助救援人員更快找到受困人員,預計可縮短六成的感測時間,並提供健康狀況等資訊,提高救援效率。若應用於室內防護上,如果發現偵測對象一直待在浴室或突然消失不見,就有可能是跌倒或發生意外,具警示效果。

中山大學表示,王復康現為中山大學特聘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獲世界各國專利共62件,並透過產學合作促進產業升級,簽約金額已逾新台幣1億元。此項創新發明可提供零死角、不間斷、全自動的非接觸生理徵象量測功能,應用領域已拓展至健康管理、長期照顧、防疫及畜牧產業,下一階段將擴展至動物育種、車內感測與智慧建築等產業,發展可期。◇

延伸閱讀
獼猴搶食 中山大學試發補償金
2024年03月19日 | 10個月前
90種外來植物生長氾濫 威脅壽山生態
2024年03月14日 | 10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