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食物中毒案 醫提防範三要訣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目前研判為「米酵菌酸」釀禍,引發民眾對粿條等食物感到恐慌。醫師表示,米酵菌酸需要與其他細菌共生,若能做好「食材分裝」、「現做現吃」以及最重要的「低溫保存」等3件事,就能預防。

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北市聯合中興醫院內科醫師姜冠宇表示,伯克霍爾德氏菌(唐菖蒲椰毒病株)有非常多宗族要一起共生,並且要在極為營養的環境,含有蔗糖、纖維素、胺基酸,且要有一定的溫度,才能達成滋生和產毒的要件,所以食物若做到以下三項,就能避開細菌產毒的要件。

第一是食材分裝,姜冠宇說,單一食材要單獨包裝,不要混合散裝,這樣環境會比較單純,也可預防米酵菌酸「共生」特性。

第二是現做現吃,姜冠宇表示,不要說炒好的一盤菜就放在那邊,避免因環境等因素導致食材變質或衍生有害物質。

第三是低溫保存,他強調,這一點最重要,要避免食物放置於25至35度、常溫偏高溫環境下,這樣即便它落地生根,只要做到低溫保存,都能達到避免產毒的要件,就能安心享受台灣美好的飲食文化。◇

延伸閱讀
鳳山某幼兒園疑食物中毒 14童上吐下瀉
2024年02月01日 | 10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