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膩之心 永恒之藝 楊盛輝的工藝路

程名加為楊盛輝製作的竹床,展現成熟的傳統技法。(楊盛輝提供)
程名加為楊盛輝製作的竹床,展現成熟的傳統技法。(楊盛輝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用了許久的茶壺裂了可以修護、再使用,這是多美、多吸引人的一件事啊!」這是雲林工藝家楊盛輝對鋦瓷技藝的熱情所在。

楊盛輝是雲林縣傑出的竹編和鋦瓷的工藝家,以他對傳統工藝的熱情和技藝的精湛而聞名。曾經擔任過國中英文教師的他,在退休前就專注於學習竹編,近幾年他更加專注於鋦瓷的修補技法,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目前,他在雲林平原社區大學教學,同時也在西螺老街駐點,期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傳統工藝之美,並有機會親身體驗和學習。

楊盛輝和太太曾淑惠,今年還特別為崇賢寺創作竹製花架。楊盛輝和太太曾淑惠,今年還特別為崇賢寺創作竹製花架。(廖儷芬/攝影)
傳統技藝的延續

楊盛輝這三年積極參與崙背鄉崇賢寺每年元宵節卜米蘿的活動,透過他和太太曾淑惠的努力,這項具有百年歷史的文化得以傳承並發展。楊盛輝開心的表示:「卜米蘿就是村民從廟後方,把高高舉起米蘿,往廟前面廣場扔擲。如果掉地上後,米蘿蓋子向上的話,就表示這位村民可以種這作物,種了會豐收,如果蓋子是向下,那這不建議種這作物,但如果蓋住的話,種的話就不好不壞。因為米蘿越來越難買到,我就開始教他們自己剝竹篾,第三年了,不僅學會了,我們還做了二個高達325公分的巨型米蘿當地標。」

崇賢寺每年元宵節舉辦卜米蘿活動,要卜掛的當事人站到廟後方,用力往廟前廣場丟擲。崇賢寺每年元宵節舉辦卜米蘿活動,要卜米蘿的當事人站到廟後方,用力往廟前廣場丟擲。(林家良提供)
今年元宵節在崙背崇賢寺,大家一起創作高達325公分的米蘿。今年元宵節在崙背崇賢寺,大家一起創作高達325公分的米蘿。(廖儷芬/攝影)

竹藝之路

楊盛輝在專訪中分享了他的竹藝之路,這源自於施三郎和程名加的啟發。而程名加在晚年對他的教導和慷慨支持,讓楊盛輝得以深入竹藝的世界,甚至傳授給虎尾科技大學學生。儘管因為健康原因無法再繼續傳統竹藝,他轉而專注於竹編和其他相關技術的學習和創作。「程名加師傅從八十七歲,到九十四歲離世,就這幾年竹子一年買一車,一車差不多一萬到一萬五千元左右,他的產值可以在一百一十萬,他產值這麼高,從竹椅到竹床,他九十歲開始做竹床,一張手工十萬元,我天天陪他做,在旁邊做記錄,要交貨時,我借貨車跟他一起送過去。有一回到竹山買竹子的路上,老師傅說我做這麼多張竹床了,你也做一個啊,我沒回答,因為我無法拿出十萬元來,他突然打了我肩膀說:『傻孩子,我不會跟你拿十萬,你出材料費就好。』當時我好感動,他把我當兒子看,都近九年了,我們夫妻就睡那張床,冬暖夏涼真好睡。老師傅常說他的朋友都走了,剩下我在陪他,一直到離世。」楊盛輝哽咽的回憶這段美好時光。

這是程名加竹藝家,晚年在西螺老街現場創作的珍貴畫面。竹藝老師傅程名加,晚年在西螺老街現場創作的珍貴畫面。(楊盛輝提供)

學習鋦瓷

楊盛輝也分享了自己對於鋦瓷技術的學習過程。通過學習修補瓷器的技術。鋦瓷就是將破碎、開裂、殘缺的瓷器,用鋦釘修護,讓它可以再使用,而且增加另一種美感。這項技法緣自於宋代,難度就在剪釘和打入易碎的瓷器裏。

楊盛輝提到:「七年前開始學鋦瓷就是補釘,賴作明是我的老師,教了我簡單的鑽洞打釘動作後,我就在家裏樂此不疲,天天做,一年時間裏,每三個月到日月潭拜訪賴作明老師,他就示範給我看,每次去都有收穫,很快的做了近一百件作品後,最後他說我可以出師了,那時候我剛從國中教師退休。當初我的老師告訴我,地球只有一個,希望東西可以永續利用。」

鑽洞打釘動作也可以修護破損的瓷器。鑽洞打釘動作可以修護破損的瓷器。(廖儷芬/攝影)

技術與創作

 在專訪中,楊盛輝深入解釋了他的創作過程和技術細節,無不展現了他對鋦瓷工藝的專業和熱情。

「像這個茶壺,我是用鵪鶉蛋殼經過處理後,一小片一小片的貼,這茶柄裏面放一隻木棒支撐,用生漆填土的方式補好,最後再上生漆,完成這件作品,現在放在工作室當樣品,讓大家知道這作品目前有殘缺,跳脫原來的樣貌,我們稱它為殘缺之美。這作品不只修補了破損部分,還可以成為教學材料,甚至還可以繼續使用。」楊盛輝分享他獨門的鋦瓷技法。

楊盛輝用鵪鶉蛋殼和木棒、生漆,完成修護動作。楊盛輝用鵪鶉蛋殼和木棒、生漆,完成修護動作。(廖儷芬/攝影)
楊盛輝也將補釘的成功關鍵分享給讀者:「這件作品是利用銅片,把釘子剪出菱形釘子來,像這個茶壺用補釘技術後,它不會再壞掉,但是剪釘子要專業一點,一次剪到位,然後再打磨,用砂紙磨到胎體與它結合為止,只要釘緊了,就不會再掉落,但打下去後,一定要檢查,用手去摳一下,鬆鬆的就再重新做一支釘子,直到牢固為止。」
不到十年時間,楊盛輝補釘技術純熟細膩。不到十年時間,楊盛輝補釘技術純熟細膩。(楊盛輝提供)
楊盛輝表示竹藝和鋦瓷的精神差不多,都在考驗細心和耐心,心要能靜得下來。多年來他致力於傳統技藝的教學和創作,作品曾獲選為「雲林點睛品」。他的作品不僅是藝術品,更是對於傳統文化的珍貴貢獻,目前他最期待的就是更多人來認識它們、和學習它們。

延伸閱讀
教職逃兵 廖營餘成為西瓜王的故事
2024年04月22日 | 7個月前
林孟寬 打造水果絲瓜品牌的青農
2024年04月21日 | 7個月前
臺灣拼布藝術 驚豔國際大賽
2024年03月14日 | 8個月前
紙藝中的神童 北港工藝家王雅欽
2024年02月27日 | 8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