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藝中的神童 北港工藝家王雅欽

一頭栽入藝術創作的世界,王雅欽展現專注與細膩的態度。(廖儷芬/攝影)
一頭栽入藝術創作的世界,王雅欽展現專注與細膩的態度。(廖儷芬/攝影)

文/記者廖儷芬


廟會及遶境常見陣頭表演之一的神偶,除了模樣威嚴的「千里眼、順風耳」,也經常出現濃眉大眼、還有兩個小酒窩,模樣可愛的仙童,今天要跟讀者介紹雲林北港傳統紙(糊)工藝師王雅欽,他從小喜歡紙藝創作,靠著興趣與天分,成為臺灣少數能「一條龍」做出精緻神偶的藝師,作品大部分都免費送給廟宇收藏,帶著敬神之心服務,同時發揚雲林傳統工藝之美。

王雅欽製作的神童,模樣可愛又逗趣。(廖儷芬/攝影)王雅欽製作的神童,模樣可愛又逗趣。(廖儷芬/攝影)

神偶(臺語稱:大仙尪仔)是臺灣廟會藝閣表演之一。不同神祇的大型人偶,偶身空心,演出者鑽入偶中,在遶境隊伍裡跟著鼓樂跳動、擺手等,模樣甚是吸睛。是臺灣民俗陣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件。

王雅欽與自己的作品合影。(廖儷芬/攝影)王雅欽與自己的作品合影。(廖儷芬/攝影)
雲林北港傳統工藝家王雅欽三十多年來,以巧手打造紙神像,他的做工細緻、生動靈巧,材料卻只是取自生活中常見的文具用品。「就是剪刀、美工刀、水彩筆呀,還有老油漆、水泥漆以及裝水泥用的牛皮紙袋。」這些平凡的物料在王雅欽的手中,化成非凡的神祇形象。

最初石膏模也都由王雅欽親自操刀。(廖儷芬/攝影)最初石膏模也都由王雅欽親自操刀。(廖儷芬/攝影)

王雅欽正在貼神偶面部的牛皮紙。(廖儷芬/攝影)王雅欽正在貼神偶面部的牛皮紙,他是從打模到裁紙、糊紙、上色等全都自己包辦。(廖儷芬/攝影)

王雅欽與太太曾詩絨合影。(廖儷芬/攝影)王雅欽與太太曾詩絨合影。(廖儷芬/攝影)

製作過程一手包辦

王雅欽是臺灣少數能夠「一條龍」完成一尊精緻神童的藝師。「一般師傅,大多是做前半,或是後半工序而已,例如糊紙部分請人做,上色才由自己來。」王雅欽則是從打模到裁紙、糊紙、上色等全都自己包辦。「過程雖然辛苦,但完成作品那一刻,信徒(在廟會上)看到我的神童,他們很開心,我就真的很有成就感。」

創作過程並不簡單,一開始從石膏模型到泥作塑形,再用傳統漿糊貼牛皮紙,「糊紙過程,必須由上而下,由左而右,一層一層的貼,大約十六層,一天只能上一層,乾了之後再第二層,(一尊神祇)大概要耗時二個月的時間」,風乾後再上漆,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精心呵護與耐心等待。

王雅欽創作材料主要是裝過水泥的牛皮紙。(廖儷芬/攝影)王雅欽創作材料主要是裝過水泥的牛皮紙。(廖儷芬/攝影)

王雅欽對紙糊工藝相當投入,勤奮學習加上天生的藝術感,讓他的作品精緻靈動。(廖儷芬/攝影)王雅欽對紙糊工藝相當投入,勤奮學習加上天生的藝術感,讓他的作品精緻靈動。(廖儷芬/攝影)
王雅欽表示,因臺灣氣候潮溼,過去使用的漿糊材質,容易褪色、裂痕,並不理想。為了讓作品更耐久,他自行開發黏著劑,「將漿糊和樹脂,按一比一的比例混合均勻」,此外,為了確保神偶面部線條流暢和平整,每層牛皮紙貼合都需花費約二小時的時間,但他很有信心,「這樣的作品可以保存一百年不壞。」

王雅欽正在創作神壇神具,屏氣凝神、神情專注。(廖儷芬/攝影)王雅欽正在創作神壇神具,屏氣凝神、神情專注。(廖儷芬/攝影)

這對佛具燈飾作品,也是王雅欽手工做出來的。(廖儷芬/攝影)這對佛具燈飾作品,也是王雅欽手工做出來的。(廖儷芬/攝影)
上漆部分,王雅欽特別喜歡用現今較難取得的傳統油性漆,與新式水泥漆調和使用。他認為,早期油漆添加金油後,色彩更鮮豔,從底漆到面漆,要反覆上滿五層漆,才能畫上眼睛、嘴巴等細節。此外,他特別講究「膚色的調配」,因為「用早期的漆,才有那種泛黃的古早味」,一切的堅持,只為調出記憶中東方色彩的神童黃皮膚。

六輕的「斜槓」紙藝師

王雅欽平時在六輕上班,工作忙碌之餘,依然擠出時間,為宮廟義務創作神童尪仔。然而,王雅欽創作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十多年前曾因熱愛紙藝文化,而失去了第一段婚姻。但幸運的是,他遇到了現任太太曾詩絨,不但全力支持他的創作,還會在王雅欽出門工作時,先在家幫忙備料、剪紙等工序,夫妻倆攜手創作、相互扶持,讓公益奉獻的舉動,更加溫馨、有意義。

王雅欽的神偶與西螺福興宮笨港會香團一起繞境,照片中他與太太(正中間女士)與團員們合影。(王雅欽提供)王雅欽的神偶與西螺福興宮笨港會香團一起繞境,照片中他與太太(正中間女士)與團員們合影。(王雅欽提供)
從小熱愛工藝的王雅欽表示,因為北港傳統工藝家非常多,讓他從小有機會看到各種藝術門類,累積創作能量。每年三月,北港媽祖誕辰藝閣踩街活動,老工藝家們匯聚廟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形成熱鬧的拚場,「就像另一種形式的美展。」王雅欽說,他從小就愛上這種嘉年華般的氛圍,至此萌生一個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能登上這個大舞臺,讓鄉親們看到他的手藝。」

王雅欽與他的仙童神偶與雲林文觀處處長陳璧君(圖中藍背心女士)以及福興宮太子神童團合影。(王雅欽提供)王雅欽與他的仙童神偶與雲林文觀處處長陳璧君(圖中藍背心女士)以及福興宮太子神童團合影。(王雅欽提供)
王雅欽回憶,小學三年級美勞課,同學用木雕或紙黏土創作,但由於他家境不富裕,只能利用回收場的厚紙板來嘗試作獅頭。元宵節花燈比賽,他的作品拿到佳作並掛在廟內供遊客欣賞,這樣的成就讓他開心許久,至今回憶起來仍面帶幸福的笑容。

王雅欽創作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神偶,跟著西螺福興宮太平媽祖一起出巡。(廖儷芬/攝影)王雅欽創作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神偶,跟著西螺福興宮太平媽祖一起出巡。(廖儷芬/攝影)

高中時期製作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紙糊神祇,惟妙惟肖,手藝精緻,以厚紙板為基材,至今逾三十年歷史,作品依然光鮮無損。王雅欽表示,當年沒有相機或手機,所以他得先跑到廟口觀察,然後再回來進行製作,憑印象一步一步的創作,如此勤奮與高超的技藝,讓他創作的神像被北港寺廟收藏,並成為1992年出版的《雲林瑰寶:民間藝人點將錄》中年紀最輕的工藝家。

1992年出版的《雲林瑰寶:民間藝人點將錄》,王雅欽是年紀最輕的工藝家。(廖儷芬/攝影)1992年出版的《雲林瑰寶:民間藝人點將錄》,王雅欽是年紀最輕的工藝家。(廖儷芬/攝影)

公益結緣傳播善念

「完全是敬神,不收費,單純服務,與神明結緣」,王雅欽說,儘管有人願意開價購買或收藏他的作品,但他堅決不以金錢衡量自己的藝術價值,「傳統工藝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只希望信徒能欣賞到他的作品,與廟方結下善緣,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創作的動力來源。」因此,他選擇將作品免費分享給廟方,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他的才華和心意,將善的力量傳下去。

製作神童的工具和材料簡單,但工序繁瑣。(廖儷芬/攝影)製作神童的工具和材料簡單,但工序繁瑣。(廖儷芬/攝影)

王雅欽手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作品是他高中時所創作。(廖儷芬/攝影)王雅欽手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作品是他高中時所創作。(廖儷芬/攝影)
王雅欽並不是孤單的創作者,因為作品,與眾多的北港傳統工藝家的作品並列,共同展現當地的豐富文化。對他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更是一個與鄉親分享喜悅的機會。

這個氣派的大門雕花和家徽也是王雅欽手工做的。(廖儷芬/攝影)這個氣派的大門雕花和家徽也是王雅欽手工做的。(廖儷芬/攝影)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王雅欽以他的紙藝作品,展現傳統工藝的價值與美好。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地,堅持夢想,守護傳統,都是值得稱讚和尊敬的。◇

延伸閱讀
阿嬌的最後一所學校 社區日照中心
2024年03月17日 | 8個月前
麝香木花海迎春
2024年03月01日 | 8個月前
筆雕家李健竹 挑戰筆芯雕刻極限
2024年02月21日 | 9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