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缺工、搶工 學者:再探台灣人口紅利
高齡化、少子女化造成的「缺工」現象,已成為包括日韓、歐美的普遍性問題。面對全球上演「搶工」大戰,政府於2022年實施「移工留才久用」方案,針對中階技術跨國勞動力祭出政策留才,近期再爆即將與印度簽署移工合作備忘錄(MOU),印度可望成為新移工來源國,有助台灣克服製造業、營建業、家庭幫傭及農漁業等缺工問題。
與此同時,勞動部則強調,目前台灣移工政策的定位仍是「補充性勞動力」,而非替代性勞工,「如何開發台灣自身潛在的勞動力」,成為政府當前重要的施政課題。學者則建議政府取消65歲退休年限,增加台灣「人口紅利」,估計15歲以上的勞動力可上看八成。
產官學聚焦缺工 探討台灣勞動力運用
台中做為台灣重要機械之都,如何幫助疫後百工復甦,以及勞動力短中長期的運用與發展,台中市政府於9月底舉辦「2023亞太地區就業促進政策交流研討會」,由勞動部前部長潘世偉、勞動力發展署前署長黃秋桂主持,中正大學教授馬財專、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前組長薛鑑忠發表演說,現場多位跨國企業主分享第一線育才與留才經驗。
東亞現搶工潮 台灣鬆綁移工政策
回顧台灣跨國勞動力發展史,自1989年引進移工至今30多年,期間通過《就業服務法》保障國人就業,到了2014年建立僑外生評點制,希望留用在台培育多年的僑外生;至2018年制訂「攬才專法」,針對高階人才工作進行鬆綁。
近年因應東南亞經濟崛起,台灣跨國勞動力運用更加緊迫,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已從勞動力輸出國轉變成進口國,在薪資部分,日韓也均高於台灣,如何增加移工市場的競爭力?除了放寬引入條件,政府於2022年4月再推出「移工留才久用」方案,針對在台資深技術移工等中階人力祭出政策留才,為台灣移工政策再跨出一步。
針對跨國勞動力概況,薛鑑忠於會中指出,依據2023年跨國勞動力統計,白領外國人有4.7萬人,移工74萬人,中階勞動力約8000人,整體以就業為目的的跨國勞動力達80萬人,約佔台灣就業人口1145萬的7%。相較東亞地區,新加坡移工約佔37%,日、韓約3%,台灣開放跨國勞動力比率並不低。
在少子化趨勢下,薛鑑忠認為,引進跨國勞動力勢必會再增加,但他也不諱言,「台灣大量開放看護工,勢必壓縮長照產業的發展,這也是目前台灣長照產業的困境。」
重返職場成效小 學者:放寬退休年限
中正大學教授馬財專表示,聘任與培養一個移工要下很多功夫,過去6~9年要離開台灣,讓台灣現在變成「職業訓練所」的概念,政府除推出「留才久任」,也應思考更多方案把資深藍領移工留下來,否則在國際人才流動的競爭市場中,不論高階低階人員終將失手。
在本國勞動力開發,經他觀察,從勞動失業變成長期失業人口正在急劇增加中,其中以青年失業人口最為嚴峻。他說,大學或高中職畢業後應轉入勞動市場,但是很多並沒有,而是轉入失業給付津貼的行列中,這種現象已成為許多西方國家的棘手問題。
針對勞動人口政策,他強調,在婦女與中高齡部分,重點應該不是放在重返職場」的概念,而是如何拉長與延續他們的工作年齡,因為重返職場會付出更多資源,成效也不高,譬如婦女二度就業,政府十多年來投進去各種資源,也僅從46.8%上升到51.7%,增長幅度非常有限。他呼籲政府,應把資源放在如何延續勞動力的面向。
調整工作年限 台灣仍具人口紅利
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指出,移工已經曾買方市場變成賣方市場,包括越南、印尼移工,甚至斯里蘭卡或印度移工,皆必須依照他們的要求。移工與移民正進入轉型階段,10年前即建議把移工轉為移民,現在終於跨出第一步,但觀察其他國家開放的速度比台灣更快,政府若要用移工解決台灣勞動力問題,動作就要更快。
至於台灣法定的「人口紅利」即15~64歲占總人口67%,他認為,既然要鼓勵開發高齡人口勞動力,就要將上限取消。且依據台灣15歲以上人口佔比達80%,因此他相信台灣仍具有「人口紅利」,但重點是「產業界要用中高齡或高齡嗎?」,他說,這幾年在政策推動下雖有成長,但幅度仍是有限。
經他觀察,企業目前還是把目標鎖定在25~44歲的青壯年勞動人口,有些企業,甚至從國中就開始用獎學金綁定學生。但對於外國企業來說,這個世代的價值觀是追求獨立自主與彈性,因此管理模式也會完全不同,企業主對此要有不同思維。
至於如何開發國內人力資源?成之約認為,以台中為例,25~44歲女性的勞參率比男性少12%、45~64歲則少23%,因此開發對象應鎖定在女性。另根據統計,20~35歲女性有50%不生育,也不進入勞動市場,他建議政府應避免女性在30歲就退出勞動市場,這也是企業界要一起努力的。
用心栽培本外勞 企業談育才留才
多家跨國公司企業主分享第一線育才留才策略,主要鎖定高中職校等青年實習生,及對移工的照顧與管理。
慧國工業公司董事兼總經理、江瑞坤總經理表示,公司主要生產汽車零組件,是屬於勞力密集產業,從2005年開始引進越籍勞工,目前線上有40位,至今總數約550名移工,但不告而別的僅5位,主要是違反工廠規定遭資遣前先跑掉;他強調,要安定移工就要先尊重人性,像對待台籍一樣的工作夥伴,同時要給予成就感,有合理的評價與獎金制度,有了安全、安心、安定的工作環境,他們就會成為企業耐操好用的人力。
至於本勞,江瑞坤坦白說,招募相當困難 工廠面臨傳承的「斷層」,為了攬才,公司在高工職畢業前先招募實習生,並留下表現好的,這樣對因應工作訂單也有幫助;同時允諾實習生,在工作的第二年可以到母公司參觀,畢業後有機會派駐海外母公司學習。他說,就是給青年一個夢想去追求,而這樣的制度也讓公司人力的流動率小。
江瑞坤強調,因公司投資越南,估計未來越籍移工來台的意願會降低。目前勞力密集產業都必須邁向自動化、半自動化,讓操作者容易懂、簡單做,只要現場環境獲得改善,也就容易留才,譬如搬動30公斤重物,若使用輔具讓工作變輕鬆。
代工國際品牌飲料瓶裝的宏全國際集團執行董事、台中市工業區廠商協進會副理事長劉允彰分享公司用人經驗說,因在東南亞多國都有設廠,採24小時輪班永遠在缺工;為補足人力,除透過代理公司找臨時工,也進用移工,目前越、泰、印尼約200多位,移工比照台灣員工福利,宿舍有專人管理輔導,還設有禱告室與提供三餐,給予移工穩定的工作環境。
對於本勞的培養,他說,公司成立五十多年進入世代交替,每年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提供實習機會,留用率約50%。他強調,實習生並非補充人力,必須讓學生感受到進公司可以得到技術,之後進入大學,畢業後將成為公司的中階人力幹部。
為了搶工,公司從彰、雲、台中海線的高三上學期,即前往說明工廠實習狀況,目前每年都有近20名學生參與。另外還有海外僑生班十多人及夜間部學生等,都已建立制度,並鼓勵資深員工繼續留任。他強調,企業缺工應多運用政府政策,加上移工補足,並逐漸讓工廠邁向自動化。
威全機械工業、台中市工業會理事長林國全指出,今年五、六月整體市場下降,缺工問題稍不太緊迫,有少部分工廠放無薪假或輪休,預估明年會逐漸復甦。對於缺工問題,他說,本外勞問題在各行業工廠都有,但最嚴重的是鍛造業、沖床業,是最少年輕人願意加入的。
他強調,無外勞可能就無外銷,工廠會面臨半停擺;但目前東南亞許多國家內企業都發展起來了,台灣引進外勞恐會碰到瓶頸,因此工廠對移工要照顧,包括福利政策及自動化等,不然移工也會因為工作太重,跑到別家去。
移工為輔 勞動部:持續開發潛在本勞
她強調,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勞工政策,仍定位在「補充性的勞動力」,非替代性勞動力,也就是移工不能取代本國就業率。但在台灣工作多年的移工已成為中階人力,技術成熟後卻送給其他國家也很可惜,因此於2022年推出「移工留才久用」方案。
黃秋桂強調,台灣產業不能夠全仰賴外籍移工,應朝開發自身的勞動力來解決缺工問題。為了讓中高齡、高齡繼續留在職場或重回職場,政府已通過一個專法《中高齡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其中要避免「年齡歧視」的問題,這也是唯一有相關的處罰規定。
其餘如祭出誘因,讓企業更願意去雇用,而中高齡或高齡者因有國家資源挹注,因此更有意願在職場繼續工作,如透過職務再設計,添加輔具如眼鏡等,這就是用法律,讓雇主更有意願,而中高齡或高齡者也會更有機會。
前勞動部長潘世偉則指出,印尼每年都在調薪,各國廠商都進到越南,薪水也在往上漲,他估計來台移工會遞減;若比較薪水,台灣也低於日、韓,加上勞動條件與工時長等問題,「放眼國際競爭力,台灣是有限的」。
「是否還要一直依賴跨國勞動力解決缺工問題?」潘世偉說,依學者觀察,他確定國內勞動力仍有空間可以運用,建議從勞動現場流程去思考,相關產業政策如職務再設計等概念,包括女性、中高齡,以及在稅法上給予優惠,如聘用本勞就可以獲得相關優惠等,提升企業主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