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自律神經 失眠迎刃而解
現在很多人淺眠難入睡,或是才入睡深夜就驚醒,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發的問題。京禾中醫診所院長陳俊如醫師在《健康1+1》節目中介紹如何通過穴位按摩調節自律神經,以及適合日常食療的中醫古方和花草茶,讓您一夜好眠。
自律神經系統負責調節心率、血壓、呼吸等非自主的生理活動。自律神經包括交感神經系統與非交感神經系統,當人興奮、緊張時,交感神經活躍,血壓、心率增加,胃腸蠕動停止;當人放鬆和休息時,副交感神經活躍,血壓和心率減慢,胃腸蠕動重啟。兩者保持平衡,讓人在該活動時活動,該休息時休息,維持身體正常功能。
一旦自律神經出現問題,會引發各類症狀,除了失眠和早醒,還有心慌、心悸、胸悶、喘不過氣、頭暈、耳鳴、胃食道逆流等腸胃消化問題,以及骨骼肌肉問題,如手麻腳麻。
自律神經失調與性格有關?陳俊如表示,性格決定人生,也會決定身體健康狀態,性格上求好心切、責任感或壓力較大的人,容易出現睡眠不好或消化不良,這類人通常容易出現「肝鬱氣滯」體質。
人體內能量稱為「氣」,氣循環流動,推動血液運行,如果氣受阻,會產生疾病。肝臟負責氣的運行,在情緒壓力大的時候,肝臟能量會受阻,人體能量運行也不通暢。
肝鬱氣滯的體質,久了會發展為氣滯血淤體質。血液循環與氣的循環有關,如果氣不順,會讓血液循環也不好,就是所謂「血淤」。例如,一些女性高階主管容易出現子宮肌瘤,就是氣滯血淤的症狀表現。初期是壓力大引發睡眠障礙、月經失調,再來就出現腫瘤。
通常是先有心理壓力,才會釀成自律神經失調,兩者關係密不可分。面臨重大壓力時,交感神經會緊繃,如果壓力一直持續,就會造成交感神經一直亢奮,副交感神經無法平衡,久之自律神經就失調了。
按摩穴位調節自律神經中醫治療自律神經失調,從疏肝理氣入手。自律神經分布從大腦到脊椎,沿脊椎兩側蔓延,分布著「俞穴」,當這些穴位放鬆時,可調節自律神經狀態。
另可從頭頂的百會穴、前臂的內關穴下手。壓力大,不只肩膀肌肉僵硬,連頭皮都會緊繃,此時可按摩百會穴。而內關穴可調節氣血,能讓心情平靜。此外,頸部喉結兩側的人迎穴及氣舍穴也有調節自律神經作用,不過,這兩個穴位附近有重要的組織器官,不宜自行按摩,應由專業醫師操作。
兩道藥膳穩定情緒 改善失眠中藥方劑有加味逍遙散和小柴胡湯。研究發現,這些中藥方劑有效改善憂鬱症狀,且副作用較少。陳俊如推薦兩款美味藥膳作為日常保健。兩方均來源於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至今超過1,800年歷史。
1.甘麥大棗湯
食材:甘草10克、麥芽10克、紅棗(或黑棗)5枚
作法:將中藥材洗淨,加水600c.c.,煮約20分鐘。
古人用此方治療憂鬱、焦慮。臨床發現,容易半夜醒來的人服用後症狀有改善。這三味藥材都有甜味,很適合代替飲料。用量不須拘泥,大概抓一把來煮就可以。
研究發現,甘麥大棗湯能改善憂鬱,幾乎沒有副作用。憂鬱症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物,同時可吃甘麥大棗湯,增療效,更能減輕西藥副作用。
2.百合地黃粥
食材:新鮮百合一枚、生地黃30g、白米120g
作法:百合洗淨,將鱗莖一瓣一瓣分開,生地黃用清水沖乾淨。白米加水與百合及生地黃共煮成粥。
百合地黃主治情緒病,以及因情緒不穩引發的慢性發炎問題。研究顯示,此方有顯著的抗憂鬱功效,改善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神經遞質活性。百合與地黃既是藥材也是食品,百合脆脆甜甜的,煮粥十分美味。生地黃不用太多,加多會讓粥的顏色變黑。
另外,有研究認為,甘麥大棗湯、百合地黃湯也有助改善COVID-19康復者的心理問題。
常喝玫瑰花茶改善氣血循環有些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喜歡喝茶,是否有益呢?陳俊如認為,綠茶富含抗氧化劑,具有保健作用,但兒茶素及咖啡因,可能影響睡眠品質。建議有失眠問題的人喝菊花茶、玫瑰花茶。
玫瑰可理氣、活血,促進體內能量運行和血液循環。對於氣滯血淤的女性,經常月經排不乾淨,適量飲用玫瑰花茶有所幫助。玫瑰花茶內可添加薄荷葉或佛手花,有疏肝解鬱作用。
幫助睡眠的4個好習慣為了避免自律神經失調,除了飲食,更重要的是養成有助睡眠的好習慣:
1.午後不要喝咖啡、茶。
2.睡前不要滑手機。
3.挑一本睡前書,幫助轉移注意力。
4.運動。
安眠藥久服不易戒斷,靠藥物而非「大腦關機」來睡覺,睡眠品質也不好;相反,中藥是通過調理人體平衡,從根本上解決睡眠問題,要活得健康,改善心情、適量運動、調理養生,睡眠好了,不適感就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