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推出首個對華戰略 外交部長措辭強硬
【大紀元2023年07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余平德國報導)經過長時間討論,德國政府終於在國會夏季休會後,公布了首個對華戰略。
幾個月來,德國政界一直對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的問題爭執不休。7月13日,德國內閣批准了對華戰略,外交部在其官網上公布了64頁的文件全文。與一個月前總理攜幾位部長一起隆重介紹國家安全策略不同,這一次,由一向對中共強硬的外交部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在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向媒體介紹德國對華戰略核心。
貝爾博克在推特上發文稱,最近這十年,可能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變化如此之大,這份中國戰略對德國政府來說是一個「指南針」。其實現政府在聯合執政協議中已經制定了一項對華戰略,但是烏俄戰爭使情況發生了變化。德國意識到,要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要付出怎樣沉重的代價。
貝爾博克表示,「我們根本無法承擔第二次,即整個社會拿出2,000億歐元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
「我們需要中國 中國也需要我們」今年是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這個研究所被中共列入不許入境的制裁名單。德國外交部長選擇在這裡向公眾推出對華策略,明顯表達了政府對華態度已從默克爾時期的妥協轉向強硬。
當日,這位綠黨籍政治家在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強調,「我們希望與中國合作,因為我們需要中國,同時中國也需要我們歐洲。」
貝爾博克表示,與中國脫鉤是不現實的,實際上與中國的貿易是德國經濟的「支柱」,結束德中經濟合作無異於「掐斷(德國的)脖子」。德國不打算與中國脫鉤,與歐盟立場一致,柏林政府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儘可能降低風險」,同時也保護企業免受中方的勒索。「我們是現實的,但不天真。」
她還指出,德國將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尤其是環保、能源等方面。
上月中旬德國政府出台的首個國家安全戰略中已經明確,「中國是合作夥伴、競爭對手和系統對手」,在對華戰略中再次突出了這個特性,尤其是後面兩點更加明顯,「近年來,競爭和對手因素在我們關係中有所增加」。
外交部長:台海局勢事關「全球經濟命脈」談到台灣緊張局勢問題時,貝爾博克表示,此事不僅是一個地域性問題,而是關係到「全球經濟命脈」,也會對德國造成影響。
「全球一半以上的集裝箱運輸經過台灣,包括機器零件、食品、退燒藥等藥品等都通過這條世界經濟命脈運輸。」貝爾博克表示,「軍事衝突會對全球數以百萬人構成危險,其中包括我們。」
這份文件中提到,德國關注中國對自由和人權的限制,以及對少數民族的限制等,德國尤其擔心北京試圖成為印太地區大國的野心。
加強歐盟內部市場 降低對中國依賴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德國政府的一個策略就是與其它國家建立合作關係,尋找多種可能性。外交部長在推特上表示,經濟合作需要「促進我們在歐洲的經濟並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貿易和供應鏈越多樣化,「我們的國家就越具靈活性」。
在對華戰略中,德國打算採取具體措施,明確減少德國和歐盟對中國的依賴。例如,加強歐盟內部市場並進一步制定歐盟競爭法。德國正在推動在歐盟和德國內施行研究和創新選址政策,重點是經濟的數字化和綠色轉型,目的是讓歐洲企業在歐盟以致全球範圍內,能夠比以前更好地與中國拿政府補貼的企業競爭。
俄羅斯的例子給德國及歐洲一個教訓,片面依賴原材料行業會帶來多麼致命的後果。因此對華政策中要求分散風險、實現全球供應鏈多元化,避免像稀土、光伏或抗生素等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和終端產品集中在少數幾個原產國,甚至集中在一個原產國這種情況。例如,歐盟98%的稀土依賴中國進口。
另外,還要減少對信息技術關鍵領域的依賴。德國政府希望加大對信息技術領域研究、開發和創新的投資,並盡早確定新興關鍵技術。
再者,還要提高企業敏感度。德國政府希望與特別受中國影響的公司祕密交換風險分析。同時,德國及歐盟將更加嚴格審查中資企業在德國的投資,施行出口管制,更好地保護關鍵基礎設施和網絡,免受外部攻擊。
責任編輯: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