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肌肉萎縮症 醫:越早治療越好
12歲的男孩小瑞,出生2個月就被診斷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第一型,無法言語、無法獨坐、整日臥床,又因吞嚥及呼吸肌肉功能完全退化,必須24小時仰賴家人協助進食,並以呼吸器維生。醫師表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呼籲家長一定要為寶寶做篩檢。
脊髓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是一個漸進性神經肌肉退化性疾病,位於人類第五號染色體的SMN1基因缺損,導致脊髓前角細胞(運動神經元)退化,病人的運動功能會隨著時間,持續不斷的退化,導致全身肌肉無力、甚至無法自主呼吸而死亡。
脊髓肌肉萎縮症 分成4類型
SMA依發病的早晚及運動功能不同,可分為四型:第一型,出生半年內發病,無法獨自坐立;第二型,出生後7~18個月發病,可獨自坐立,無法獨自站立;第三型,兒童時期會行走後才發病,四肢運動功能受損;第四型,18歲以後才發病,症狀輕微。
SMA是一種體隱性遺傳罕見疾病,也就是父母親都是帶有一個缺陷基因的帶因者,本身並不會發病或有任何症狀,但會有1/4機率生下SMA小孩。2017年高醫、臺大醫院、台北病理中心暨保健基金會推動SMA全國新生兒篩檢,2021年臺灣被評為世界上唯一全國實施SMA新生兒篩檢,且提供確診陽性嬰兒藥物治療的國家。
根據國健署2023年4月罕見疾病通報個案統計,SMA全國通報個案為526 人(含歿 97人)。高醫院長鍾飲文表示,SMA發生率約為1/10,000,最嚴重的第一型SMA病童,約80%在2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死亡,是目前世界上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
治療藥物有3種 越早治越好
高醫小兒科部教授鐘育志表示,SMA這種曾經被視為無法治療的神經退化疾病,現在已經有3種治療藥物,包括需終生給藥的RNA藥物(Nusinersen)、小分子藥物(Risdiplam)和只需一次性給藥的基因治療藥物(Zolgensma),讓病童可以免於死亡的威脅或運動功能退化的恐懼,且呼吸和進食功能都可以持續穩定。
他指出,目前國際SMA治療新趨勢是越早治療,效果越好。2023年4月1日起健保署公布SMA治療藥物的擴大如:具3個(含)以下SMN2基因拷貝數,經新生兒篩檢即將發病之個案,限使用Nusinersen;3歲內發病確診且開始治療年齡滿7歲者,且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 RULM ≥ 15之SMA個案等。
他說,SMA新生兒篩檢2017年達九成七,但據2023年1月調查,已降至七成;呼籲家長一定要為寶寶做SMA篩檢,即使確診陽性,也有藥物治療,越早治療症狀越少,效果也越好。
等到用藥機會 黑暗裡看到光
57歲黃旭輝是SMA資深病友,他說,年少被確診時因藥物太貴,根本無能力自費治療,面對日漸無力的肢體,內心有莫名的恐懼和焦慮。等了五十餘年終於等到SMA用藥機會,「像是在黑暗裡看到亮光」。
黃旭輝日前開始用藥,生活即有很大不同,以往每天晚上得叫醒妻子二至三次幫他翻身,現在雖然很吃力,但已可以自己翻身。他說,政府放寬SMA用藥規範,讓近一半SMA病友有機會獲得藥物治療,期盼政府能持續放寬SMA用藥規範,讓更多SMA病友有機會改善生活品質,重新燃起生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