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公幼經費逼近真公幼 教團籲限縮數量
為減輕家庭育兒負擔,教育部自2018年起推動「準公共化幼兒園」政策,但教育團體質疑,準公幼申請機制浮濫,此外,投入準公幼的經費、資源已快超過真公幼,教團認為應重新審視準公幼政策,並建立客觀的淘汰機制。對此,教育部承諾研修合作要件,若準公共幼兒園有違反規定,地方政府也可以視情節解除契約。
目前幼兒園可分為公立和私立兩大類,而私立幼兒園中,和政府共同經營者為「非營利幼兒園」,與政府簽訂合作契約者為「準公共幼兒園」。因應少子化,政府為提升平價教保機制,開始推動準公共幼兒園政策,由政府和私立幼兒園簽約、提供補助,讓無法進入公幼的家長也享有平價教保。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指出,教育部推出的準公幼政策,經費已從當年的30億增至2022年的100億,整體經費已接近「真公幼」的公共化幼兒園。但準公幼政策推出以來,不斷發生巧立名目收費、超收違規、低薪高報等狀況,甚至也有民間團體認為應該要廢除準公幼的系統。
全教總幼教委員會主委楊逸飛表示,教育部當時在推該政策時,就強調擴大學前教育公共化是「主軸」,至於準公幼則是「補充」措施,但現在檢視投入準公共的經費已經接近一百億,幾乎跟投入真公幼的錢差不多,若準公幼再不踩煞車,補助就會變成常態,而且沒有人知道補助會到何時,私幼也很緊張,補助只要一拿掉,經營可能就會垮臺。
楊逸飛說,目前準公幼的情況,就如同高教面臨的情況,當擴張得太快速時,就有倒閉的風險,且品質上也沒控管,所以這幾年問題很多,例如超收、違規等;此外,準公幼接受政府補助,卻不須接受財務監督、績效考評,甚至出現園所篩選入園幼兒,或是預先收「卡位費」的狀況,呼籲準公幼政策應朝「量要縮,質要控管」的方向檢討。
全國幼教產業工會理事長許文菁則指出,準公幼申請機制浮濫,幾乎和幼兒園立案的最低標準一致,卻可獲得政府大量補助,幾乎能以「撒錢」來形容。政府的政策失衡,已經影響到部分縣市公幼招生不佳,出現減招、幼教師超額的現象,影響到教保人員的工作權。
對此,教育部回應,幼兒園如有違反規定,無論其屬性為何,在《幼照法》及《教保條例》都訂有處罰機制。準公共幼兒園如有違反法令規定,除依法處罰外,為督導準公共幼兒園,中央補助各縣市增置人力,訪視了解各園的辦學情形,辦理不善者,地方政府也可以視情節於次學期或次學年解除契約,以確保幼兒及家長的權益。
教育部表示,準公共幼兒園每一期的合作期程是3年,2024年8月起將進入第3期程,對於第3期程準公共合作要件如何訂定較為適切,教育部也將持續蒐集各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