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新冠2致病因 醫提日常生活5重點

長新冠症狀以疲勞倦怠最常見,占比高達53%。(123RF)
長新冠症狀以疲勞倦怠最常見,占比高達53%。(123RF)

文/記者賴玟茹

針對新冠後遺症或稱長新冠,醫師表示,目前長新冠成因仍未有解,評估有兩種可能,一為染疫後,病毒仍潛伏在人體,又或因病毒肆虐期間,引發過度免疫反應,導致體內發炎因子尚未平復,身體免疫細胞失調,並提醒,新冠病後屬大病初癒,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蛋白質等五大重點。

中共肺炎(武漢肺炎)2020年起肆虐,已造成全世界6.75億人感染,臺灣累計確診超過千萬例個案。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確診後3個月,症狀仍持續至少2個月,且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Long COVID)。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西整合醫療科主任林榮志表示,長新冠的成因目前仍未有完全解答,僅知可能來自病毒,雖從病人身體大部分器官清除,但仍潛伏在人體的某些角落,如腸道、肺部或神經系統。

又或是病毒肆虐期直接感染人體多種細胞,林榮志說,且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經過一段時間急性症狀減低,但整體發炎因子尚未完全平復,因而造成身體免疫細胞失調,如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引發長期後續症狀。

染疫後日常保健 五大重點

林榮志進一步說明,長新冠常見症狀,涵蓋一般、心肺、神經、消化、婦科,及其他等六種類別,當中又以疲勞倦怠的一般症狀較為常見,占比53%,其次為出現關節痛等其他症狀,占比27%,及咳嗽、咳喘的心肺症狀,占比14%,少部分會出現腦霧神經症狀,出現難以思考或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問題。

對於染疫復原後的自我保健調理,林榮志表示,新冠病後屬大病初癒,看似症狀緩解,然而多數臟腑紊亂、正氣未復,要注意日常生活作息,切忌暴飲暴食、熬夜過勞。

林榮志也提出五項日常生活建議。飲食方面,他建議,以清淡好消化食物為主,避免烤、炸、辣、油膩、甜食及冰涼生冷的食物;補充足夠水分,每日攝取「體重x30毫升」的水;攝取足量蛋白質,食用「體重x1.2~1.5公克」,有助於組織修復。

此外,也應攝取足夠熱量,若食慾不振可採少量多餐,幫助身體復原;調整日常生活作息,也就是注意睡眠充足,不要熬夜。

中藥新藥 醫盼簡化驗證流程 

中共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期間,清冠一號效用佳。針對後新冠時代的中醫藥研究發展,花蓮慈濟副院長、中醫部主任何宗融對《大紀元時報》表示,中醫是一種疾病診斷治療系統,在中國已有3千年歷史,但中醫藥發展仍存在侷限性。

何宗融表示,依現行規定,新藥應具有足夠的人體臨床試驗資料方得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上市,以確保藥品用於人體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一般來說,新藥從實驗室到產品上市,需經歷臨床三期的臨床試驗,研發時程長達10~15年,需耗費新臺幣150~200億元。

中藥的安全性很高,中醫師希望中藥新藥驗證能簡化流程。(123RF)中藥的安全性很高,中醫師希望中藥新藥驗證能簡化流程。(123RF)

反觀中草藥經過幾千年的人體驗證,中醫專病、專方已被驗證是可行之道,目前在中醫臨床上已有相當多的潛在藥方,如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等藥物研發,均已看到一些成功的曙光。

何宗融認為,臨床上常用中藥的安全性很高,中藥新藥研發可以從臨床效果驗證開始,與西藥研發過程不同,政府應考量二者有所區別,應訂定不同流程,評估將中藥直接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多吃咖哩 有助疫後恢復身體機能
2022年11月18日 | 2年前
長新冠致焦慮 基因作祟
2022年10月03日 | 2年前
長新冠疲倦失眠 高壓氧解困
2022年08月19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