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如何解讀「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是什麼?專家又是如何解讀。「如果我們忽略建立這個認知系統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就這樣去教育下一代,這是良心上說不過去的」。(123RF)
「性別認同」是什麼?專家又是如何解讀。「如果我們忽略建立這個認知系統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就這樣去教育下一代,這是良心上說不過去的」。(123RF)

【大紀元訊】

「性別認同」是什麼?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大紀元時報》採訪了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她是美國身心醫學與整體心理學博士,臺大醫學院碩士。

有三十多年資優兒童教育經驗的陳彥玲,談了她對性別認知教育對兒童的影響。

性別認知教育的瑕疵

陳彥玲解釋了性別在身心發展中的過程,「性別是每個人的生長中出現的生理現象。除了人的行為和身體構造,還有他對性別的認知系統的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而認知系統就是教育過程中要幫孩子逐步建立起來的」。

「如果我們忽略建立這個認知系統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就這樣去教育下一代,這是良心上說不過去的。」她說。

舉例來說,「十幾歲想變性的孩子,問他為什麼想要變性,孩子可能會說從幼兒園老師給我看這些性取向的影片之後,我覺得很酷啊!現在我可以決定自己的性別取向的時候,我就想要變性。這個很酷的念頭已經在我心裡埋藏了很多年了,終於可以實現了。」

「我們要問的是,這些老師在給他們看這方面的影片也好、告訴他們性取向觀念也好,或使用圖片,童話或書籍來灌輸這個觀念的時候,請問有沒有讓他們知道變性手術的過程是哪些,要經歷的是什麼?」

陳彥玲表示,學校不能單方面的只告訴學生,你想當男生或女生由你來決定。正反兩方面資料都要全面、公平的攤開去講,幫助孩子理解全部過程。而「家長的責任就是要告訴孩子全部的事實,不了解的事,要尋求幫助。」

比如,實施變性手術之後要定期施打性荷爾蒙、施打的費用是多少?誰來支付?它的副作用是什麼?身體處於荷爾蒙失調的狀態,對壽命的影響是什麼?有沒有人因為變性之後後悔了,但是無法再變回來了?

別引導孩子走上不歸路

陳彥玲表示,兒童大概兩歲多開始如廁訓練、會開始發問、並已經開始會使用言語表達,及從爸媽那裡觀察兩性的不同,男女意識會越來越清楚。

她說,研究顯示,這個階段的兒童,由於大腦還在發育,思考還沒有定型,對很多東西還是很模糊。從2歲到12歲,孩子正在建立認識自己的概念的時候,就替他們抹上色彩(男女取向)是不一樣的,他可能就走上另外那一條路去了。所以不要因為後天的教育偏差概念,去引導孩子走上一條他不需要走的路,更何況那一條路很辛苦,變性(的過程)不是很愉快的一件事情。

陳彥玲說,「孩子還沒有在認知上建立明確觀念(即分辨性別)的時候,就利用認知教育這樣後天的東西,來左右孩子的(思想),這是違反教育本質的原則。」「當然,有少數人不知道是否是基因上出了問題,不管後天環境和教育如何,他內心裡還是希望自己能跨性別(男變女或女變男),也不排除這種可能。」我們也不應該在任何方面歧視他(他的選擇跟後天環境和教育是沒有關係的)。◇

※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

延伸閱讀
學術高成就者≠天才學生
2022年10月14日 | 2年前
這些企業家父母 從來不說的4句話
2022年08月23日 | 2年前
為挑食小孩 準備健康飲食
2022年08月22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