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崛起 印度或被缺點拖累

印度GDP增長迅速,「東升西落」東升是指印度?(大紀元製圖)
印度GDP增長迅速,「東升西落」東升是指印度?(大紀元製圖)

【記者蔚然/綜合報導】

在中國以及全球經濟放緩之際,印度卻脫穎而出,成為了東亞大陸乃至全球經濟舞台上的「明星」,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的財年,印度經濟的增速預計為6.8%,而在上一個財年,增速達到了8.3%。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有分析認為,印度經濟預計今年還將維持高增長。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正在擴大與印度的合作,以對抗中國技術崛起。

那麼,印度為何能成為全球經濟復甦中的亮點?自身又有哪些短板?又能否抓住機會,創造一個印度時代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印度GDP增速迅猛 預計2023年維持高增長

2月初時,印度財政部長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在新一年度的聯邦財政預算演講中預測,在2023~2024財年,印度名義GDP將增長10.5%,實際GDP增長率,也將維持在6%~6.8%的高位水平。

西塔拉曼提到,自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以來,印度的經濟規模,由全球第十位躍升到了第五大經濟體,人均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多,達到19.7萬盧比,大約是2,386美元。而且,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及標普(S&P)在2022年11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印度最快將在2027年,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發文說:「印度仍是全球經濟復甦的亮點。」

印度人口 全球最多最年輕

那麼,印度為何能成為這個亮點呢?它有什麼優勢呢?

據《經濟學人》智庫的分析,印度的優勢,在於具有充足的低成本勞動力、低製造成本、對投資的開放、對商業友好的政策,以及具有強烈消費偏好的年輕人口。

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4月,也就是下個月,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達到14億2千多萬,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增長潛力,也讓印度擁有了巨大的生產力增長空間。

而且,印度不但是人多,還堪稱全球最年輕。根據經合組織(OECD)2021年的數據,印度勞動人口超過9億,其中有27.3%的人口是在15歲到29歲區間,有8億人是屬於35歲以下的人口,占國家人口總數的65%,而整個國家的平均年齡,也只有29歲。

這個年齡結構很有衝擊性。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經濟學家拉賈戈帕蘭(Shruti Rajagopalan)就評價說:「這一代印度年輕人,將成為知識和網路商品經濟中最大的消費者和勞動力來源。印度人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才庫。」

當然,中國也是人口大國,但和印度人口結構一比,兩國的勞動力人口,年齡竟相差了15~20歲,如果中國是40歲的中年人在工廠工作,那麼印度則是充滿活力的20歲年輕人在工作。

但是,印度雖然勞動力人口多,可參與率卻只有41.3%,而且,人口增長的潛在優勢並不會自動轉化爲GDP。印度經濟能否維持高速及良性發展,就要看這些年齡在15~29歲的年輕人中,能不能夠培養出足夠多的高素質勞動力。

印度人才 兩頭分化嚴重

印度實行的是精英教育,什麼意思呢?有網民給出了比喻,就是高牆之內都是博士,高牆之外多是文盲。印度儘管每年有大約700萬大學畢業生,但同時還有兩、三億的文盲人口。

印度重視理工教育,也確實培養出了一些國際頂尖人才,但印度高端人才外流的情況,也是相當嚴重,這些年,到處可見印度裔的CEO稱霸科技業。

不過,印度高等教育的含水量也頗受質疑,比如,2017年時,一份由測評公司愛斯曼德(Aspiring Minds)公布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萬6千名學生中,只有4.77%的印度理工畢業生,寫出來的程式碼可以成功運作。那為什麼印度的IT業還那麼繁榮呢?有一種看法是,印度靠的並不是技術領先,而主要是通過大量的外包工程堆積起的行業繁榮。

旅美印度裔經濟學者巴德漢(Pranab Bardhan)認為,目前,印度的技術密集產業發展有成,像是軟件、數碼科技和製藥等,但印度的勞動人口,大多是低技術勞工,許多印度人無業或是就業不足,政府產業保護主義也讓外國投資人卻步。

目前,印度的主要產業仍是農業,占全國43%的勞動人口;經濟成長主要來自貿易、金融、資訊科技,服務業是GDP最大的組成部分,占比大約60%。

因此,一些專家認為,印度雖然享有人口紅利,但是在政府沒能創造足夠就業機會的情況下,也可能反過來成為人口負擔。

印度擁有強勁市場規模與投資

在人口規模之外,印度的市場規模與投資情況也頗具吸引力。

摩根士丹利的一份報告指出,預計從2023年起,印度製造業的產出總額,每年都將超過4,000億美元,2028年後,更成長到5,000億美元。

同時,印度的全球離岸外包(global offshoring)、數位化和能源轉型,將會成為帶動印度經濟高速成長的火車頭。再加上,印度政府推出了企業減稅、投資激勵和基礎設施支出等有助於推動製造業的投資措施,也讓許多跨國企業,對在印度投資的前景保持樂觀。

此外,印度是民主國家,擁有悠久的法律傳統,並且,近年來,印度的實體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其數位基礎設施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美國,尤其是金融支付系統。

印度在東南亞國家中具有競爭優勢

而且,在當今的國際大環境下,印度和周邊鄰國相比,也顯得頗為突出。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對比,就是印度和經濟競爭對手中國的比較。大家知道,疫情三年,中共一邊是嚴苛清零,一邊在打擊民營企業,中國經濟成長緩慢,人口也出現了負增長,同時,在中美對抗之下,中共在全球力量組合中也愈加被孤立。兩相對比下,這就讓民主的印度看起來更具吸引力。

雖然,印度是中共最早邀請參加「一帶一路」的國家之一,但印度,儼然也已經成為了「一帶一路」的主要反對者。

其次,印度和文化背景相似的南亞諸國相比,雖然前些年的優勢並不突出,但是,俄烏戰爭、中共清零對供應鏈的阻斷、美元加息等,抑制了南亞等國的增長前景,也導致一些亞洲貨幣對美元貶值,加劇了這些國家的債務問題。比如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因為陷入債務困境並遭遇國際收支平衡困難,已經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援助。正如一些經濟學家所說的,在南亞的多重危機中,印度脫穎而出,成為穩定的避風港。

此外,印度和同樣風光正勁的越南相比,雖然相對來講,越南在全球價值鏈當中的地位要高於印度,越南有六成以上的出口產品,包括電氣機械、服裝、機械設備等,而印度的主要出口產品,則是低技術製造產品。

但是,印度的人口和經濟體量卻大於越南,越南人口不到1億,經濟腹地也較為狹小,同時,越南嚴重缺乏本土的世界級企業。截至2021年,越南還沒有自己的世界500強企業,而印度有7家。

供應鏈轉移印度

這些對比,都讓印度令人關注,所以,我們看到,在疫情、俄烏戰爭以及美中對抗衝擊全球供應鏈及貿易之下,一些製造商、投資客,為了規避風險,正在逃離中國,轉戰印度。比如,去年下半年,印度股市曾再創新高,熱錢瘋狂注入;像是蘋果的供應商們,也正在加速將產能轉向印度。

不過,《外交事務》發表的文章指出,印度要成為「下一個中國」面臨3大障礙:投資風險過大、政策內向性過強、總體經濟失衡過大。全球公司投資印度前,印度政府必須消除這些障礙,否則這些公司還有其它選擇,例如將業務帶至東協(ASEAN),或者可以維持在中國的營運,理由是印度並非比較優秀的替代選項。

印度在美國和俄羅斯間尋找平衡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印度和美國以及俄羅斯的關係。

2月23日,聯合國大會決議,141國投下贊成票,要求俄軍立即撤出烏克蘭,但印度和中國一樣,選擇了棄權。事實上,俄烏戰爭以來,印度一直保持所謂中立。

印度為何如此呢?大家知道,此前印度已經表態說,現在是和平的年代,所以,印度不希望有戰爭,因為如果戰爭引發能源危機,印度的經濟就不可能發展;但另一面,印度與俄羅斯擁有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有75%的武器是來自於俄羅斯,自是有所考量。

1月24日時,美國和平研究所亞洲中心高級專家拉爾瓦尼(Sameer Lalwani)和尼赫魯大學外交與裁軍副教授雅各佈(Happymon Jacob),曾撰文指出,中短期內,印俄關係基礎依然十分穩固,長期來看,印俄關係正處於下行趨勢,從夥伴關係向「交易關係」轉變。但這一轉變過程將異常緩慢。

我們也看到,1月31日,美國和印度官員,同意在先進武器、超級計算、半導體和其他高科技領域擴大合作,拜登政府希望加強與亞洲盟友的聯繫,抵消中國在尖端技術方面的主導地位。拜登官員表示,他們相信這種合作,可以加速印度遠離俄羅斯的步伐,從而有利於印度和美國的關係。

大家看到,印度作為一個超大型的新興經濟體,風頭正勁,但同時也面臨諸多變數和挑戰,在當前,全球經濟、地緣政治變動下,印度對外要如何平衡國際關係,對內,又如何消除弱點,夯實增長基礎,都是印度政府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印度想要真正迎來一個印度時代,前景雖樂觀,崛起的路卻也坎坷。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