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劍指中共 專家:歐中關係發生質變
北約領袖峰會通過新版「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首度將中共視為「系統性挑戰」。專家6月30日表示,歐洲態度轉變,是因為北約已意識到,極權國家企圖以武力改變國際秩序,並不會因為經貿往來密切,就改變侵略他國的野心;分析未來歐中關係將出現本質變化,很可能將回到冷戰的「圍堵政策」。
北約領袖峰會6月29日通過新版「戰略概念」,重申北約的主要目的是在360度全方位確保集體防禦,而聯盟的三個核心任務是:威懾和防禦、危機預防和管理,以及合作安全。
這份每十年發布一次新的「戰略概念」報告,除了譴責俄羅斯對其成員國的和平與安全構成「最重大、最直接的威脅」,也首度將中共議題列入,並以大篇幅提及中共對北約利益、安全及價值的「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
新版戰略概念強調,中共的脅迫政策、惡意網路及複合式作戰和假訊息操作、尋求控制關鍵戰略科技及供應鏈,以及中俄深化戰略夥伴關係等,損害北約成員國安全。
對此,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前院長余宗基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以往北約長期關注歐洲事務,較少涉獵相距遙遠的中國事務,而且歐盟一直想強化與中國的經貿發展,所以這次北約首度把中共納入「系統性威脅」,可說是意義非凡。
歐洲態度之所以轉變,余宗基認為,是因為俄烏戰爭爆發後,北約意識到極權國家迷信於依靠武力改變國際秩序的做法,完全破壞自由民主社會用法律、外交方式解決爭端的價值體系,而且其並不會因為雙方經貿往來密切,就改變侵略他國的野心,所以北約才因此澈底覺醒。
「而經濟量體更大、軍事力量更強、擴張速度更快的中共,威脅程度只會比俄羅斯更大。」余宗基強調,這次北約訂定新版的「戰略概念」,意謂歐中關係將出現本質的化學變化;北約已經認清,極權政府並不會因為強化經貿互動的「接觸政策」,就改變侵略的本質。
他表示,北約已將中共視為「系統性威脅」,意謂著未來歐洲國家不會再採取接觸政策,而是回到冷戰的「圍堵政策」。
他說,歐洲國家發現,因為過於依賴俄國的天然氣、石油與糧食,才導致俄羅斯總統普亭誤判,誤以為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歐洲不會採取具體的對抗;當前歐盟主要成員國法國、德國與英國,在經貿上都是高度依賴中國,可能也會讓中共誤判,誤以為國際不會阻止中共對周邊國家的擴張,對臺灣動武。
峰會邀亞太四國 專家:劍指中共
這次北約峰會也首次邀請日本、澳洲、韓國和紐西蘭領導人出席。美國聯邦參議院北約觀察小組聯合主席、參議員提里斯(Thom Tillis)上週表示,北約會議將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峰會」,是北約正在擴大聯盟,並向亞太夥伴伸出援手,以對抗中共的全球野心。
余宗基表示,美國會邀請亞洲四國參加北約峰會,明顯就是劍指中共;歐洲各國也理解到,一旦亞洲發生戰爭,歐洲勢必無法避免被捲入戰火,所以這次邀請科技、軍事實力都相當可觀的亞洲四國,也是想強化威懾力量,制衡中共軍事冒進的企圖。
余宗基認為,亞太「小北約」的雛形正在成形,而臺灣在這過程中扮演關鍵因素,包括北約、G7峰會,都把臺海安全列為重要指標,把臺海問題國際化,而且動作越來越清楚、強度越來越強、訊息越來越明確,就是要警告中共,「不要企圖用武力來改變現況」。
不過余宗基也強調,美歐現在是透過強化威懾力量,嚇阻中共武力犯臺的企圖,但又要避免與臺灣關係的快速提升,成為中共武力犯臺的藉口,所以才不願將臺灣納入印太經濟架構(IPEF)與邀請臺灣參加環太平洋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