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遺症5類型 中醫對症調理改善

若不幸染疫,康復後發現出現了後遺症,一定要盡速就醫,透過醫師診斷後進行治療。(123RF)
若不幸染疫,康復後發現出現了後遺症,一定要盡速就醫,透過醫師診斷後進行治療。(123RF)

文/記者施芝吟

部分COVID-19確診者,即使在康復後,病毒會為身體帶來中長期的影響,根據統計,依病毒株不同,大約會有7~20%的人在感染痊癒後產生影響,患有後遺症的人常見症狀包括:疲倦、體力變差、胸悶呼吸不暢、咳嗽、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嗅覺味覺變化、焦慮、腹瀉、痠痛、皮疹、月經失調等。若想緩解,又不想依靠西藥,其實透過中醫方法,也能獲得有效改善。

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林巧梅提醒民眾切勿驚慌,後遺症所帶來的不適可以經由中醫師診斷後,給予投藥或是透過針灸獲得改善。她整理臨床後遺症中醫常見證型,如下:

若想緩解,又不想依靠西藥,其實透過中醫方法,也能獲得有效改善。(123RF)若想緩解,又不想依靠西藥,其實透過中醫方法,也能獲得有效改善。(123RF)

氣陰兩虛

病人歷經發燒或腹瀉加上隔離在家或臥床,容易耗氣傷陰,產生倦怠、心悸、呼吸費力、注意力不集中、頭暈、頭汗出等症狀。

選用藥材:北黃耆、西洋參、麥門冬、生地黃等。

穴道:頭皮針(民眾在家可用梳子梳頭按摩頭皮)、足三里、百會等。

溼邪困脾

感染Omicron的病人,舌相有許多是舌頭非常厚膩的,這在中醫就是一種溼邪,可能讓病人胃口不好,疲倦、腹瀉、消化差、頭昏、痰多。

選用藥材:四神湯、藿香、白荳蔻等。

穴道:陰陵泉、豐隆等。

餘熱未清

有些病人解隔後喉嚨仍感不適,或有咳嗽症狀,舌頭顏色仍偏紅,整體火氣還沒消,這代表還有熱邪沒有清乾淨。

選用藥材:魚腥草、薄荷、連翹等。

穴道:魚際、尺澤等。

痰瘀阻絡

因感染的炎性反應累積,可能造成痰濁,甚至影響末梢循環,導致呼吸不暢、胸悶、味覺嗅覺改變、麻感。

選用藥材:赤芍、栝蔞實、半夏等。

穴道:膻中、內關等。

氣滯血瘀

感染產生的多方面壓力,影響病人情緒,可能導致肝氣鬱結,產生睡眠不佳、容易緊張恐慌、月經異常、胸悶心悸等。

選用藥材:陳皮、玫瑰花、薄荷等。

穴道:太衝、外關等。

你我身邊可能都有著病毒存在,雖然大多數人都能謹守如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離等避免染疫基本的防護。林巧梅呼籲民眾若不幸染疫,康復後發現出現了後遺症,一定要盡速就醫,透過醫師診斷後進行治療。◇

延伸閱讀
擊退慢性疲勞 光靠B群還不夠!
2022年06月07日 | 2年前
【醫案】蟲蟲危機
2022年06月01日 | 2年前
【醫案】越活越柔軟
2022年05月18日 | 2年前
【醫案】才下楣頭又上心頭(下)
2022年05月03日 | 2年前
6旬翁肺部纖維化死亡 境外移入+6
2021年12月19日 | 3年前
【醫案】老有所終終哪樁(上)
2021年11月11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