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未緩和 中共難靠砸錢解套
傳出美國商務部有意擴大禁止中企取得半導體設備,限制其製造先進晶片的能力,專家認為,雖然美中貿易戰略為降溫,但美國對中共發動的科技戰,卻沒有絲毫退讓跡象,未來中共想靠砸重金取得技術,將越來越艱辛。
美國科技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早前的報導,美國商務部有意擴大對中國的半導體制裁,禁止半導體設備出口給華虹半導體、長鑫存儲、長江存儲等企業。
美若祭新禁令 中企發展將大幅受限
中國晶圓代工第一大廠中芯國際早已名列美國限制出口的實體清單,而華虹半導體是中國第二大晶圓代工廠,長鑫存儲、長江存儲則是中國兩大記憶體企業,若都被納入制裁名單,無疑大幅限制中企製造先進晶片的能力。
這波對中國半導體業的封殺不僅於此,據報導稱,韓國SK海力士、德國英飛凌、荷蘭NXP、美國德州儀器等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工廠,都可能面臨類似的出口管制。同時,美國將說服日本、荷蘭等國的業者一同加入,避免中企繞道購買半導體設備規避制裁。
與此同時,中國媒體《證券時報》報導,中國正在加快半導體設備的「國產替代」步伐,不少中國半導體設備商獲得內資企業訂單,卻也呼應到美方商務部下一步的制裁行動。
美加大制裁 或與俄烏戰爭有關
淡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到,美方在此時加大對中國半導體制裁,可能與俄烏戰爭有關,美國已切斷對俄羅斯的高科技出口,台積電也配合停止出口晶片到俄國。假如發現俄羅斯軍用晶片供應無虞,且是來自中共的供應,勢必讓美國出手控管源頭。
蔡明芳說,美國這次更加完善制裁規則,中芯國際即使遭到制裁,仍有相當程度的晶片庫存,代表可能還有晶片取得來源。而美國商務部早前曾調查各大晶片廠的晶片庫存、流向,有意想了解有多少晶片流往中國,如今已可知道中企取得晶片的渠道,體現在這次制裁進一步限制在中國的外資,要更全面防堵中企取得半導體設備。
蔡明芳認為,美國因為物價上漲,有意放鬆對中國的貿易制裁,但對科技管制卻完全沒打算放鬆,因為這是真正重傷中共的管制,未來還會持續下去。
蔡明芳說,對中共而言,科技自主是「十四五計畫」的重中之重,當然會著墨於此,但如今中國經濟狀況相當低迷,且又遇到上海封城,讓外界對中國能否實現科技自主打上一個大問號。
蔡明芳說,中共已多次喊話要科技自主,如今已是「狼來了」、不被相信的狀態,特別是一個技術落後的國家,卻越走越封閉,同時害怕資本外逃,卻又想要技術越好,這是相違背的方向,「中共的政治體制讓外國戒慎恐懼,還想在技術超越先進的外國,這是不可能的。」
中國發展半導體設備 進展緩慢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則說,中國過去在半導體黃金發展期時,對每個環節的著力程度有所不同,優先針對IC設計發展,其次是晶圓製造、封測,目前則是記憶體,而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的進度則較落後。
劉佩真說,半導體設備的市場幾乎被美國、歐洲與日本壟斷,全球十大半導體設備廠裡,這三個國家掌握七成以上版圖,特別是先進製程的EUV機臺,全球只有像是荷蘭艾司摩爾等少數廠商可供應,中國半導體設備的發展雖有所進展,但在高階設備卻無法走得太快,「美國加速對中方卡脖子,對中國的發展進程確實帶來打擊。」
劉佩真說,美中對抗常態化、長期化,中方雖想要技術自主,加速擺脫美方管控,但由於半導體有較高的技術門檻,不是只靠砸重金就可達成的。
劉佩真說,中方過去通過砸重金挖角人才,且頻頻收購海外公司,藉此快速取得技術,但這些路徑已被美國截斷,現在只能靠自己摸索與開發。
臺灣人才離開中國 體現此消彼長
她說,特別是臺灣半導體人才紛紛辭職離開中國廠,可看出兩岸半導體業發展的消長變化。過去紅色供應鏈崛起時,臺灣半導體產業面臨瓶頸,臺灣人才選擇到中國試試看,但在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後,產業環境又發生變化,中共取得技術的模式遭人詬病,並引來美國出口管制,對中國產業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劉佩真說,臺灣人才發現中國前景不明,且臺灣近年在台積電帶動下,產業獲得相當大的成長動能,在美中對抗下,臺廠獲得轉單效應、美國先進製程支持、國際晶片荒等契機,讓許多在中國的臺灣人才轉換跑道,這代表中國更難取得來自臺灣的技術。
劉佩真認為,美國雖然在關稅方面對中國有所讓步,但在科技層面,面臨疫情與地緣政治的變化,半導體具有戰略物資的重要性,美國會掌握這個關鍵層面,絕不會對中共有所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