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您忘了我!」照護失智父的心路歷程(上)

健忘症很容易與失智症混淆,兩者的區別在哪裡?(Shutterstock)
健忘症很容易與失智症混淆,兩者的區別在哪裡?(Shutterstock)

文/岸見一郎 譯者:葉小燕

編按:照護生病的家人對很多人而言,一直是艱難的任務。如何正面看待家人老化、病痛,以樂觀的態度活在當下,讓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心靈層面都達到平衡。《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一書,作者敘述自己面對親人罹患失智症如何自我調適、找出親子關係的突破點,也給予有相似困擾的人一份正向力量的借鑑。

理解父母的真實樣貌

老實說,最讓我震驚而大受打擊的,是父親完全忘記了我過世的母親。即使試著對他說明,他們曾經一起在這間屋子裡共同生活,他也只是一臉落寞的猛搖頭。

在知道父親對於關係到自身存在都缺乏認知後,之前那些諸如會一再重複買同樣的東西,以及出門之後找不到路,正巧遇上經過的鄰居開車送他回來,還有跟主治醫師或房東吵架等事件,現在回頭再看,才終於讓我意識到:也許是因為生病的緣故。

儘管記憶方面的障礙,透過簡單的檢查立刻能夠診斷出來,但是類似情感或性格上的轉變,光憑我和父親短時間內的對話並無法了解。共同生活之後,才會開始明白。

像我父親,因為他與人溝通對話是相當流暢的,也有人根本沒察覺到他的病症。

住院期間,父親曾發生過半夜離開病房而迷路的事。由於醫院不同於一般生活環境,被迫要經歷一些日常生活外的體驗,即使不是我父親,其他人也一定或多或少陷入慌亂之中。不過,對父親來說,住院這種急遽的環境變化,似乎還是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擾亂。

出院後要重新回歸正常生活,而我卻親眼見到父親已經無法回復到住院之前的狀態時,心裡便充分了解「失智」這樣的診斷所代表的具體意義。

只不過,即使親眼目睹父親的樣貌不同以往,也經醫生判定是失智症,我還是不願意認定他就是失智。因為在日常生活中與在醫院接受檢查時不同,我會見到他毫無困難的處理一些當初接受檢查時所做不到的事情。

醫生所做的檢查中,會問他類似:「現在是什麼季節?」或「用100減3」之類的題目,但我卻不認為靠這些就可以對父親做出正確的病情判斷。「現在是什麼季節?」這樣的問題,對一個即使外頭冷颼颼,但是自己卻長期待在暖氣房中的人來說,是有可能答不出來。

而且父親後來不只一次在各種場合中被問到「今天是幾月幾日?」其實類似今天是幾月幾日這樣的事情,對於沒有在工作的父親來說,並不是非得要知道才行。

因此,我很想說:能夠理解父母真實樣貌的是家人。我們可以透過書籍、網路或是醫生的說明等,獲得關於失智病症的一般知識,並基於檢查結果觀察父母的狀況,了解父母所罹患的失智症。

用心傾聽父母說著重複內容的話,會發現其實都有差異。(Shutterstock)用心傾聽父母說著重複內容的話,會發現其實都有差異。(Shutterstock)

只不過,對於父母的狀態,家人有時傾向於往好的方面想,或看得不是那麼嚴重,這部分可以說並不是很客觀。讓沒有移情作用的第三者來看,或許比較能夠正確的辨明病症。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作者是一名失智症專科醫師,為許多人做過失智症的診斷。他在妻子確診為失智後,才頭一次明白照護有多麼辛苦。一樣是失智,每個人身上所顯現的狀況各不相同,這名醫師儘管是失智症的專家,或許也藉此了解到妻子的失智症有無法一概而論的面向。可以說這位醫師過去並沒有充分認知—一個人被診斷為失智症,對他的家人來說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一段無法預期將持續到何時的照護之路。(下週待續)

《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大好書屋提供)《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大好書屋提供)

——摘編自《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大好書屋提供)◇

延伸閱讀
正視失智症帶來之功能退化問題
2022年04月15日 | 2年前
研究:多吃蘑菇能預防老年失智症
2021年12月23日 | 3年前
研究:找人訴苦 能減緩大腦衰老
2021年12月10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