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心理適應——談產後憂鬱症
【編者按】母親節到來,身為母親,個中滋味幾人能知?尤其是新手媽媽,雖然迎來身為人母後的第一個母親節,但面對育兒初期的手忙腳亂、身材無法恢復等問題,可能會感到憂愁而開心不起來。
【兩個小問題 了解自己情緒】
1.過去一個月是否常被心情低落、憂鬱或感覺未來沒有希望所困擾?
2.過去一個月是否常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做事沒有愉悅感?
新手媽媽,以上兩題發生在你身上時,建議您,提高警覺囉!
懷胎十月,準媽媽們身體上有明顯的變化,體態日漸豐腴、容易疲倦,可能還會有下肢水腫以及妊娠紋出現⋯⋯隨著預產期接近,心情不免緊張,拉梅茲呼吸法似懂非懂,還要不時注意胎動是否正常,種種的擔心,直到經歷疼痛指數高達九級的產痛、寶寶呱呱落地時才緩和下來。
然而,生產之後體內荷爾蒙濃度急劇改變,初為人母角色的轉換以及生活重心的調整,都會影響婦女產後的身心狀況。而生產之後的數個月到一年之間,也成為女性憂鬱症及焦慮症容易發生的一段高危險期。
七成新手媽媽有輕微產後憂鬱
產後心理疾患,最常見的是「輕微產後憂鬱」(postpartum blue, maternity blue),或稱「媽媽憂鬱症」。剛生產之後幾天之內,媽媽出現情緒起伏、焦慮、失眠、煩躁易怒、容易掉淚的情形;大約兩個星期內症狀會逐漸改善。
由於臨床上約高達七成的新手媽媽可能會有這些狀況,而且大多數人可以自行恢復正常,在醫學上一般將媽媽憂鬱症視為一種比較輕微的生理反應,出現時並不需要太過慌張,家人應該從旁給予媽媽支持與鼓勵,協助分擔照顧新生兒寶寶,讓媽媽有充分的休息。
造成媽媽憂鬱症的機轉尚未有定論,一般認為與生產前後體內荷爾蒙改變有關;曾經罹患憂鬱症,有憂鬱症家族病史,或是月經前症候群的女性朋友們,比較容易在生產之後出現媽媽憂鬱症。
十個媽媽中一人可能有產後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不同於媽媽憂鬱症,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可能在生產之後的幾個星期甚至到幾個月之間,媽媽出現心情低落、想哭、自責、容易疲倦、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患者的憂鬱情緒較為廣泛,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及功能,無法妥善照顧寶寶,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輕生的想法。
產後重鬱症的盛行率大約是百分之十,並不算少見;若未接受治療,症狀容易慢性化,持續好幾個月,也會對母子關係及孩子的心智發展有負面影響。
報紙上偶可見到母親傷害孩子的負面新聞,有些就是因為母親患有憂鬱症,自責無法照顧孩子;又放心不下孩子孤苦無依,於是選擇帶著孩子一起離開。和產後重鬱症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曾經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或是有精神疾病家族病史;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差、低社經地位、婚姻失和、懷孕過程遭遇重大生活壓力等。
曾經發生過產後重鬱症的母親,接下來的生產經驗,約有一半的機會也可能出現相同的狀況。治療時宜先排除內科問題之後,採用抗憂鬱劑合併支持性心理治療,可以達到不錯的療效。
出現哪些現象 可能是產後精神病?
還有一種疾病是「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其盛行率較低,約千分之一至二;但是一發生,病程十分嚴重。患者通常在生產之後一個月左右,出現劇烈情緒起伏、激躁不安、失眠、言談混亂,可能伴隨有幻覺、被害感等精神病症狀,並有傷害自己或寶寶的危險性。
產後精神病的致病原因以生理性機轉為主,有些學者認為其可能是躁鬱症的表現。臨床上也發現曾經患有躁鬱症或是有躁鬱症家族史的婦女,比較容易出現產後精神症;而曾經出現產後精神症的患者,日後也有一半左右的機會發生躁鬱症。
由於產後精神症有很高的自傷傷人,或傷害寶寶的危險性,應視為精神科急症,需要盡快安排住院以及腦部、甲狀腺功能等身體檢查,並給予情緒穩定劑及抗精神病藥物。
除了上述介紹的三種情況之外,其實還有其他的心理疾患,如焦慮症、包括強迫症等,也都有可能發生。現代精神醫療的進步,已經可以有效的治療及控制這些疾病。照顧寶寶的同時,媽媽們也別忘了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態;畢竟,有健康的媽媽,才能把寶寶養得「頭好壯壯」,母子一同快快樂樂成長!
——本文轉載自《東元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