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生氣?原來是對人過度期待

薩提爾冰山理論。(台灣廣廈提供)
薩提爾冰山理論。(台灣廣廈提供)

編譯/金芝惠

成熙發了好大一頓脾氣。最近老公累壞了,因此這天成熙特地提早下班,把孩子們交給媽媽帶,然後回家貼心的準備了他愛吃的晚餐,老公卻好幾個小時都不接電話,等到凌晨一點才醉醺醺的回到家。成熙的耐性早就被漫長的等待磨光,當老公踉踉蹌蹌走進門的那一刻,她就忍不住對老公破口大罵。

隔天她當然沒心情做早餐,再加上到公司也整天諸事不順,於是成熙就傳訊息向朋友們大吐苦水:「我老公怎麼會這樣?跟這種人在一起到底要怎麼活?」

成熙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因為老公晚歸?因為他喝得爛醉?因為他不接電話?還是以上皆是?我們再把問題往前推一點,成熙真的是因為老公才生氣的嗎?

為了找出成熙生氣的真正原因, 我們稍微把整個情境調整一下。情境劇一,假設凌晨一點老公喝得爛醉回家時,成熙因為感冒吃了藥,早早就回房睡覺了,結果會如何呢?情境劇二,假如老公為了舒壓跑去找朋友暢談一整晚,一回家就想馬上洗澡睡覺呢?在這兩個情況下,太太還會那樣對老公發飆、冷戰好幾天嗎?

雖然同樣是老公凌晨喝醉晚歸,不過成熙對老公的情緒,也會因為她自己的狀況,而出現很多變數,那這樣還可以說是因為老公生的氣嗎?如果不是,真正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想釐清情緒的成因,就要先了解我們的內在世界。美國家庭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將我們的內在比喻成一座冰山,外在表現出來的言語和行為,只是巨大冰山的一小角,內在則包含感受、觀點、期待、渴望以及自我。

每一個人都帶有期待和渴望,有的能得到滿足、有的則無法。

很多媽媽會因為孩子不肯睡午覺而生氣,這時問:「妳為什麼生氣呢?」媽媽們就會回答:「當然是因為孩子不睡覺才生氣的啊!」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孩子不睡覺是媽媽生氣的主因,那每次孩子不睡覺,媽媽應該都會生氣才對。

不過有時候孩子沒睡覺,媽媽也只是覺得:「好啦,今天就讓你玩吧!」然後就輕鬆帶過,甚至有時候還會覺得孩子先不要睡反而更好。像是準備去跟朋友見面的路上,如果孩子昏昏欲睡應該會想叫醒他吧?如果他可以晚一點再睡,待會就能跟朋友聊得很盡興了。

對方的舉動可能會是引發生氣情緒的刺激或契機,但那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生氣情緒源自於內在冰山深處的期待和渴望,如果把這些原因摒除在外,就絕對無法釐清自己為什麼會發脾氣。

當對方的行為符合我們自己的期待、預測、需求,符合自己堅信的價值與標準時,我們就會產生正面情緒。同樣的道理,當對方的行為不符合這一切時,我們就會產生負面情緒。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生氣不是因為「那個人」,是因為「那個人的行為跟我期待的不一樣」才會生氣。

原本期待能跟老公共度溫馨的晚餐時光,才會討厭看到他喝得爛醉晚歸。要是本來想跟朋友開心聚一聚,老公卻打算提早回家吃飯,太太可能就會覺得很煩。假如媽媽累了想休息,孩子卻吵著要人陪,這時就會覺得孩子很煩人;但要是自己剛好也想陪陪孩子,就會欣然答應他的請求。

假如自己明明想繼續上班,公司卻勸你退休,這時就會失落又茫然,甚至覺得被背叛;但如果自己本來就因為太累想辭職,這時換成退休還能領退休金,當然會開心。

把生氣原因歸咎到對方身上的人,會使出渾身解數想改變對方,例如指責、威脅、碎念、訴苦⋯⋯等到對方照自己的期待去做時,就會稱讚並認定他,這等於是相信自己的情緒左右在對方手上。

但某種程度上可以憑經驗知道,對方不太可能照著我們的期待去做,因為那些期待只是我們單方面的需求而已。就算對方真的照著做也只能維持一陣子,過不久又會回到他自己需要的行動。假如對方一直配合我們的期待,對他而言反倒是種不幸,因為他正在遠離自己的需求,這樣彼此的關係也沒辦法維持很久。

「是你讓我生氣的。」換句話說就是:「我會生氣都是你的錯,你應該要滿足我的期待才對!」這絕對是不可能達成的奢求,還會讓對方愧疚。用這樣的方式強求不僅是種暴力,更會逐漸侵蝕彼此的關係,如果不終止這些奢求,就會不斷生氣,雙方的關係也會陷入窘境。

試著回想,我們是不是根本沒有發現自己的貪心,到現在還一直希望周圍的人都能照我們的意思去做,要求別人的同時,彼此又忍受了多久的痛苦?

「非暴力溝通」的創始者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博士指出,痛苦不是來自於別人的行動,而是出於「自己腦中的印象、對對方行動的期待值、需求心與挫折感」。因此,生氣的時候先別急著罵成為導火線的孩子,不妨反過來觀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存有既定印象(誤會)、期待,或是曾在需求方面受挫?

不用抓著孩子問他:「為什麼不照著媽媽的話去做?」只需要說:「你下次過馬路一定要看是不是綠燈喔!做得到嗎?」這樣就好。與其說:「你吃個飯到底是要吃多久?快被你氣死了!」不如明確說出自己的期待:「我們再吃十分鐘就收囉!吃太久的話,飯菜冷掉就不好吃了,而且媽媽也想趕快洗好碗休息一下。」

「生氣」出於自我的需求,所以責任不在對方身上,而是在我們自己。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觀念很陌生,不過要是無法接受這事實、繼續把根本原因摒除在外,就沒辦法擺脫生氣情緒,因為我們不可能把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來符合我們單方面的期待。

幸好生氣的原因在自我身上,所以解決之道也在我們手中。如果把生氣情緒用來發掘媽媽本身的需求,而不是用來責備孩子犯的錯,那麼每次的生氣反而更能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摘編自《高情商媽媽的說話術》,(台灣廣廈提供)◇

延伸閱讀
一天3分鐘 讓心靈重新開機
2022年01月10日 | 2年前
壓力大掃除 讓自己從「心」出發
2022年01月03日 | 2年前
專家推薦7種食物趕走壞情緒
2021年12月23日 | 3年前
天氣影響孩子情緒 該怎麼辦?
2021年12月30日 | 3年前
探索冰山下的自己(上)
2021年10月22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