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如何重新與他人連結?
在2021所經歷的一切已逐漸過去,我們在當中試著去理解這些經驗的同時,也讓我們對生活、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生命的意義上,有許多困惑,甚至產生焦慮、悲傷、失落、孤單等情緒。
2022後疫情時代,當我們重新開始生活、重新與人連結的時候,有些小提醒讓我們能照顧自己的情緒,讓新的常態過得更好。
理解與接納自己的情緒
無論是憂傷、焦慮、孤單或複雜的混合情緒,都是正常的,每個人都在經歷的。不要急著用忙碌把生活填滿而忽略自己的心情,照顧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聽聽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這個經驗讓我感受如何?」不用害怕所謂的「負面情緒」,這些感受不會一直都在,我們的看到與接納給情緒出口,反而能夠很快的過去。
有時候情緒也是提醒我們做一些改變,例如:或許發現過去花許多時間精力在不那麼重要的人身上,那可以重新調整重心,多留時間給自己重視的人事物;或許發現真的比較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那可以試著調整工作方向。情緒像紅綠燈,提醒我們要去留意、改變,如果一有情緒就把它趕緊塞到生活縫隙裡,用忙碌掩埋它,累積的能量反而會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潰堤。
分享自己的感受 尊重他人的想法
當社交隔離時,我們被迫減少與朋友的交流,當重新有機會連結,不少人反而覺得焦慮或不自在,不要害怕分享自己的感受,許多人都經歷和您類似的情緒,說出來相似的感受,讓人之間可以更靠近。當然也要留意我們與他人之間心裡的距離,每個人需要的心理距離不同,感受與經驗也沒有標準,分享的同時如果發現別人經驗不同,試著理解甚至欣賞他們不同的觀點。
每個經歷都是學習,找回正面意義
經驗無所謂好壞,無論經歷什麼事件,中間必定有我們可以學習、更認識自己或別人的地方。重新定義不是假裝、粉飾太平,把不好的說成好的,而是留意我們對事情的詮釋,即使在我們覺得災難的經驗中,也試著找到正面的意義,例如:過去受限的線上醫療,因著疫情強迫開放,改善許多人就醫的方便性。
有個案很慶幸封城時終於不用花時間在無意義的社交;也有個案在家工作被迫長時間與另一半相處,才不得不面對他們根本不適合,決定和平分手。思考看看這些我們認為壓力的事件可能有什麼正面意義,或許帶來許多新的可能性。
疫情帶來許多生活不便與失落,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價值觀,以及與自己和他人關係。哈佛大學長達75年研究發現,良好的關係帶來身體的健康與心理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