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痛要警覺 可能是胃癌

胃癌的發生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菸酒、老化、家族史等皆可能提高罹患胃癌的風險,其中,老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不良的飲食習慣更為亞洲人胃癌致病主因。(123RF)
胃癌的發生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菸酒、老化、家族史等皆可能提高罹患胃癌的風險,其中,老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不良的飲食習慣更為亞洲人胃癌致病主因。(123RF)

文/記者施芝吟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已蟬聯十大癌症超過20年,發生人數於十大癌症中排行第九,死亡人數卻位居第六,致死率不容小覷。

高醫大附醫內科學講座教授陳立宗說,胃癌的發生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菸酒、老化、家族史等皆可能提高罹患胃癌的風險,其中,老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不良的飲食習慣更為亞洲人胃癌致病主因。

他指出,胃癌的症狀和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很像,民眾普遍害怕做胃鏡,而早期胃癌除非能盡早進行內視鏡檢查,否則很難發現,有四成患者確診已晚期胃癌。

一名57歲的許先生經常感到腹部悶痛與不適,肚子餓會痛、吃飽也痛,服用胃藥後疼痛稍有舒緩因而不以為意,直到一年多前腹痛難耐,就醫檢查診斷為晚期胃癌。

陳立宗說,晚期胃癌患者首要治療目標為延長存活期、延緩疾病惡化及緩解症狀,如果能在身體狀況較佳的情況下接受治療,患者對藥物能有較佳的耐受性,治療能發揮更好的療效,因此癌症第一線治療尤為重要,應於一線治療及早選用合適且效果較佳的治療方式。

早期治療 效果佳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說:「目前免疫藥物也核准用於晚期胃癌治療,除了可在第三線接力使用外,亦能在第一線與傳統化療藥物合併使用,有望使更多患者受惠。且經最新臨床研究證實,可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能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可謂晚期胃癌治療10年來的重大突破。」 

預防胃癌從日常生活開始

陳立宗呼籲:「胃癌好發族群大多為60歲以上之長者,但近年臨床觀察,30~40歲的患者也屢見不鮮,且近年來飲食衛生條件的提升及幽門螺旋桿菌廓清治療的廣泛使用下,胃癌發生人數並未持續減少,民眾平時應多注意健康飲食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煙燻、醃漬食物。」

他提醒,若持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如:胃脹痛、消化不良、食慾差、甚至消瘦等,應盡快就醫檢查,不可輕忽當作只是一般腸胃不適,積極且正確的治療。◇

延伸閱讀
【鄧醫談養生】幽門螺旋桿菌
2021年11月04日 | 3年前
利用暑假 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2021年06月19日 | 3年前
貧血勿輕忽 恐是胃癌警訊
2021年03月23日 | 3年前
每年健檢 胃鏡檢查做了嗎?
2020年12月21日 | 4年前
【醫案】明日天涯
2020年11月12日 | 4年前
胃癌進程快 腸胃不適莫輕忽
2020年11月23日 | 4年前
研究:療除C肝 肝胃淋巴癌風險降
2020年07月16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