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氣候變遷 農委會推韌性農業
因應氣候變遷,農委會19日表示,2040年全球將升溫1.5度,民眾雖無感,但對臺灣農產衝擊大,因此,3年前開始推動韌性農業計畫,目前已有4種抗熱、耐鹽的水稻品種育成,預計5年後推廣栽種,另明年將爭取研究經費從新臺幣4億增至8億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日舉行「韌性農業護身符 不畏氣候變遷 產業穩定向前行」記者會。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今年8月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發表第6次評估報告(AR6),確定全球在2040年將升溫攝氏1.5度;不過臺灣在降雨型態改變、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頻率增加等部分,都會比全球更大,因此3年前農委會開始研究、規劃韌性農業。
農委會農試所所長林學詩表示,韌性農業除因應升溫1.5度的挑戰外,另有農業可用水資源將短少10%、災變天候增加等,目前,已對水稻、雜糧,及果菜等6類75種作物、14種畜產品、8種養殖漁產品、10種林產品進行風險評估;規劃節水栽培、節水輪作等調適技術,目前已有4種抗熱、耐鹽的品種育成,預計5年後推廣栽種。
林學詩表示,以青蔥來說,過去下大雨,常會泡爛,後來發現是受病害影響,其實結合氣象預報,在豪雨發生24小時前施藥,即可避免發生疫病減產。
陳吉仲表示,消費者常感受不到氣候暖化對臺灣的衝擊會有多大,舉例,在極端氣候頻率增加的情況下,今年8月豪雨過後,菜價一度大漲,另近期青蔥價格昂貴也是,因此需要推動韌性農業因應,目前年度預算1.6億元,加上育種等其他因應氣候變遷的研發經費為新臺幣4億元,若經費還不夠,將向行政院科技會報報告再加4億元。
陳吉仲表示,現在若不強化韌性農業的推動,未來任何市場的價格波動,都將遠高於這樣一整年的研發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