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卡脖子 中芯資本支出衰退25%
全球半導體晶片產能仍供不應求,工研院4日指出,台積電、聯電、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等半導體廠,今年均加碼投資以擴大產能,但中國中芯的資本支出卻衰退25%,也是唯一呈現負成長的廠商。
工研院舉行「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彭茂榮表示,半導體為線上經濟的最大功臣,不僅實現線上非接觸新時代,同時推升全球半導體需求。他也引述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數據指出,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預估年成長將拉升至25.1%,來到5,509億美元的新高。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深分析師劉美君認為,全球IC製造業的未來創新應用,將為全球電子裝置帶來新的風貌,產業結構也會隨著新興應用崛起而改變,帶動半導體需求上揚。
劉美君預估,今年各國半導體業者的資本投資將持續增加,晶圓代工、微控制器(MCU)的成長尤為明顯;觀察各國大廠,臺灣資本投資成長率最高,其次依序則為北美、日本、韓國,但中國成長性則相對最低。
劉美君指出,就半導體廠投資動態來說,今年台積電資本支出年成長來到72%,聯電年成長為142%、英特爾37%、三星9%、瑞薩(Renesas)426%、格羅方德54%、英飛凌(Infineon)59%,各家資本支出皆呈現正成長。
不過,中國中芯今年資本支出卻是負成長25%。劉美君表示,主要是美國對中國在半導體設備方面的管制仍未放鬆,讓中芯取得先進製程設備的難度竄升,擴增產能僅以成熟製程為主。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黃慧修指出,中芯京城第一期建設正在進行,預計完工後12吋晶圓月產能有10萬片,總投資金額為76億美元,並計畫於2024年完工;中芯深圳新廠則會在2022年投產,預計每月生產4萬片12吋晶圓,另也聚焦28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
黃慧修表示,基於美國已將中芯列為貿易管制對象,擴建新生產線所需設備均須美國主管機關許可,故中芯新廠是否在2022年可以進入量產仍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