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擬投1600億 拚年增3個月水量
臺灣水情吃緊,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16日表示,未來10年在水資源建設部分,政府將投入1,600億元進行短、中、長期計畫,從開源、節流、調度、備援4大面向進行,包括開發伏流水、興建再生水廠、強化海淡廠、設抗旱水井等,預期2031年後,每年可增加10億噸水量,約等於全臺3個月用水量。
王藝峰指出,水資源建設是長期的工作,水利署已經有非常多的縝密思考與計畫。預計2031年後每年增加10億噸的水,對未來減輕氣候變遷風險(如去年沒有颱風)及供水大有幫助。
王藝峰表示,水資源建設開源部分,包括興建人工湖、水庫清淤、再生水廠、海淡廠、伏流水、抗旱水井,如鳥嘴潭人工湖預計今年底通水,對中部水情有助益;苗栗後龍伏流水也有幫助。預計2026年前會蓋好11座再生水廠,每日可供應33.4萬噸水源,早期只有離島興建海淡廠,後來在臺南、高雄、新竹也都有。
自來水漏水率降至13%
全臺有160口抗旱水井併入自來水系統,每天供水34萬噸。王藝峰說,新竹就有17口,最大供水每日3.2萬噸;臺中地質較穩定,建置58口,每日供水13.75萬噸。節流則從換管線做起,如自來水漏水率已降至13%,同時要求工業大戶提高節水比例。
水利署指出,前瞻各項水資源建設工作持續推動中,在未來4年將陸續完成,可進一步強化供水穩定,如南投鳥嘴潭人工湖第一階段、雲林濁水溪及苗栗通霄溪伏流水都將陸續完工,可增加常態供水9.3萬噸及備援供水3萬噸;其他如曾文南化聯通管113年完成後將增加備援水量每日80萬噸、山上淨水廠改善112年完成後增加每日10萬噸備援水量等。
針對現階段水情最嚴峻之新竹、苗栗及臺中地區,已規劃推動「緊急抗旱水源應變計畫2.0」,再進一步強化整備抗旱水井、伏流水、移動式淨水處理設備及緊急海淡機組等抗旱水源因應。
新竹以南到臺南以北 水情最緊張
目前全日減壓供水橙燈地區為臺南、嘉義、新竹、苗栗及臺中。王藝峰說,現在水情最緊張的是新竹以南到臺南以北,但彰化、雲林不包括在內。彰化與雲林屬於黃燈地區,水情跟桃園類似,比嘉義、臺南等好一些。彰化有臺灣最大的河川濁水溪,濁水溪帶來豐沛的地下水;雲林則因為前兩年湖山水庫蓋好蓄水,增加了新的生力軍。
過去的旱災,高雄水情也屬吃緊。王藝峰說,全臺只要氣候有異常的地方,就會有缺水的危險,今年高雄降雨量一樣偏少,不過高雄地區因有臺灣流量最大的河川高屏溪,加上來自屏東東港溪攔河堰的資源,以及與臺南供水互相調度的資源,再加上過去伏流水的開發成果,以及各界節水配合,目前為止它的水情還是屬於黃燈。仍能滿足高雄地區用水,並支援臺南地區。
至於桃園是否因為板新供水、翡翠水源南送,所以不像過去那麼緊張?王藝峰表示,桃園主要受益於板新的調度,讓臺北的翡翠水庫與南勢溪的水可供應桃園地區,助益相當大。
關於缺水問題,民眾黨團副總召高虹安指出,政府對實際用水流向毫無掌握,導致水權統計分配不合理,每年缺水時,也只能喊一些鑿井取水或蓋臨時性海水淡化廠等治標不治本的計畫。她認為,政府應回歸根本,用科學方式掌握水情、農業輸水損失率等,不是只是節水、限水,或在科學園區鑿井。
用水大戶收費低 立委:應重新調整
立委賴香伶說,根據臺灣自來水公司報告,每月使用50度以上的用水大戶只占5%,卻使用高達41%的用水量;目前臺灣平均水價約新臺幣11元,一般20度以內用戶一度7元至9元,工業大戶一個月用3萬、4萬度,一度卻只收12元,顯然不合理。台灣自來水公司27年未調整水價,只有臺北自來水事業處調整過水價,政府應盡速盤點臺灣水資源分配狀況,並制定新的水價調整機制。
對於外界關注耗水費開徵時程,水利署長賴建信說,目前已與產業界、公協會等召開60幾場座談,會持續蒐集意見,訂定開徵規則時,會考量產業性質、臺灣豐水期與枯水期時間、產業使用再生水比例或循環用水情形等,目標是年底前能開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