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研究團或解上帝粒子之謎

歐洲強子對撞器設在瑞士,去年12月13日,瑞士公布的圖形描繪了對撞器中,緊湊型μ介子螺線管(CMS)捕捉到的上帝粒子碰撞軌跡。(AFP)
歐洲強子對撞器設在瑞士,去年12月13日,瑞士公布的圖形描繪了對撞器中,緊湊型μ介子螺線管(CMS)捕捉到的上帝粒子碰撞軌跡。(AFP)

【記者黃捷瑄/綜合報導】

物理學界尋尋覓覓四十年、有「上帝粒子」別稱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研究,近日陸續傳來好消息,美國研究單位先公布了上個世紀的研究成果,而今(4)日,歐洲強子對撞器將發表更決定性的研究。

美國費米實驗室威力強大的Tevatron原子對撞機1985年開始對撞工作,實驗室發言人羅瑟2日宣布了10年間的研究成果。他說:「我們的資料強烈指向希格斯玻色子存在,但仍需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實驗結果,才能建立這項發現。」

希格斯玻色子若能被證實,可能名列上個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突破。費米實驗室物理學家萊肯表示:「它存在的時間是億萬分之一秒,然後它分裂成其他的粒子。」它彰顯了宇宙充滿力量的這個事實。

另一方面,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研究人員預計4日發布他們找到該粒子存在的證據。

上帝粒子無關上帝

「上帝粒子」這個名稱使希格斯玻色子備受關注。該詞源於美國諾貝爾獎得主李德曼於1993年出版的粒子物理學歷史書籍《上帝粒子(The God Particle):如果宇宙是解答,那問題是什麼?》李德曼想藉此表達希格斯玻色子在當代物理學的中心位置,及其難以捉摸的特性。另一個原因是,李德曼本想把書命名為「該死的粒子」(The Goddamned Particle),藉此表達找不著希格斯玻色子的挫折感,但出版社不同意。

也有一些學界人士並不贊成這個稱呼,因為它過分強調了這個粒子的重要性。即使它的存在得到證實,仍有許多宇宙之謎得不到解答。
小辭典: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在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理論」中,假設了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是唯一未被證實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可分成3大類:夸克、輕子與玻色子。為解釋質量的來源,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場」及「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場中,受其作用而產生慣性,最終有了質量。◇



延伸閱讀
諾貝爾物理學獎 上帝粒子獲殊榮
2013年10月08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