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投入5.8億發展量子技術 科技部:盼組量子國家隊
隨著全球量子科技發展,將對資安、金融、產業、國防等相關領域產生巨大衝擊,在世界各國均投入大量資源研發量子技術的同時,科技部每年也投入約新臺幣4.3億元的研究經費,並規劃每年補助1.5億元給半導體中心開發矽基量子計算次系統,盼產學研界共組量子國家隊。
科技部3日舉行「邁向臺灣量子新世代」記者會,說明臺灣量子技術研究規劃及初步成果。科技部表示,臺灣量子科技的先期研究主要以政府發起,並由各大學、研究單位投入軟硬體研發為主;科技部於2018年開始,每年投入約 1.2億元在「量子電腦專案計畫」,由上而下推動清大、臺大分別成立「前瞻量子科技研究中心」、「IBM-NTU量子電腦中心」。
而科技部平均每年補助約1.5億元的「學門/專題計畫」,則是以由下而上的方式,讓學者依其專長提出申請、擇優補助;科技部也補助半導體中心開發「矽基量子計算次系統」,預估每年將投入1.5億元,惟該計劃仍在審查中。此外,與量子電腦發展相關的通訊技術、IC次系統等研究,也長期在科技部每年1.6億元補助的支持下持續發展。至於成果方面,科技部表示,臺大物理系教授管希聖與中研院共組的團隊在「量子密碼學」、「矽基量子位元」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在量子密碼學方面,該團隊參與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後量子密碼系統標準化競賽,其數位簽章構造Rainbow已在全球69個提案中,進入最後7個決選階段,有望獲選為後量子數位簽章的標準之一。
在硬體研發方面,管希聖的團隊設計出低噪微環形共振器(ESR),利用穩健(robust)量子控制方法,以操控自旋量子位元狀態,成功建構控制波形、降低雙位元量子邏輯閘誤差近兩個數量級,達到保真度99.9964%,有效解決噪音與系統參數不準度的問題,模擬結果顯示特性遠優於世界領先團隊,相關成果已申請美國專利,掌握了臺灣發展量子技術的優勢。
科技部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司長羅夢凡表示,未來科技部會加大投入的經費,並鼓勵學校打破藩籬進行跨學界合作,共組量子國家隊。科技部也正積極規劃下一階段的大型量子科技專案計畫,希望產學研單位共同合作,結合不同人才與團隊,打造最適合臺灣發展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