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意民心退位讓國 隆裕太后獲盛讚

隆裕大婚圖。(維基百科)
隆裕大婚圖。(維基百科)

文/許茹

民國二年,即1913年2月22日,一位在近代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女子在北京紫禁城長春宮病逝,終年46歲。她就是清朝最後的皇太后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去世後,中華民國政府以國喪規格為她辦理喪事,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於2月26日休會一天。袁世凱還親自臂戴黑紗,舉哀致祭,軍政要員亦紛紛向名義尚存的清室致電以示哀悼,多地舉行了悼念活動,外國駐華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隆裕太后大喪。(維基百科)隆裕太后大喪。(維基百科)

3月18日和19日,民國政府在太和門前廣場隆重召開了全國國民哀悼會,有逾五萬人出席。在作為靈堂的太和殿正中,擺放著隆裕太后的畫像,靈堂上方懸掛著「女中堯舜」的白色橫幅,所有外露的梁柱均用白布包裹,大殿內擺滿了輓聯、花圈。穿著清式喪服和現代軍服的儀仗隊在靈堂前左右站立。其後,其與光緒帝合葬在崇陵。

不僅隆裕太后死後極盡哀榮,彼時不論是媒體還是社會各界都對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大公報》論曰:「既非依附於帝王,亦未嘗有垂簾之政績,而獨以讓德高懷,召億兆人之謳恩,曾不以國體之變遷,而稍馳其愛敬者,伊古以來,實惟前清隆裕太后」。

《中國日報》的評價是:「己丑年嫁光緒帝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歡;尤與光緒感情不洽,抑鬱深宮二十餘年。既無可譽,亦無可譏。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將來共和史中亦不失有價值之人物也。」

曾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認為「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後來任民國大總統的黎元洪亦說她「德至功高,女中堯舜」。民國上將閻錫山亦不吝讚美之詞:「皇太后賢明淑慎,洞達時機,垂憫蒼生,主持遜位。視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

從上述評價看,隆裕太后之所以如此受推崇,正是因為她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沒有罔顧蒼生的性命,而是順天意而為,將國運長達296年的滿清政權所控制的版圖,完整地交給了中華民國。當時,清朝最後一位宣統皇帝、年僅6歲的溥儀,秉承隆裕太后的懿旨,發布了退位詔書,並由隆裕太后簽字後生效,其中有三點值得一提:

宣統帝退位詔書。(維基百科)宣統帝退位詔書。(維基百科)

一是承認退位的原因主要在於「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二是承認「共和立憲國體」,目的是「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三是委任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隆裕太后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深知「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養人者害人」。雖然在革命爆發後的南北和談的整個過程之中,她也產生過一些幻想,但卻堅持不以血腥之手段對付革命黨,且沒有耍過任何政治手段和搞過任何陰謀阻擋清廷退位,她所擔心的只是皇室今後的生存以及宣統小皇帝的性命安危。

隆裕太后之舉不僅讓清王朝以一種很有尊嚴的方式謝幕,避免了可能的國家分裂、保持了國家的完整,也給予了民國政府以正式的法統地位,維護了大局的穩定,並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可以說,清朝到民國的改朝換代,除少數地方有一些戰鬥外,基本是在很平靜的狀態下完成了過渡。這也是她被稱為「女中堯舜」的原因。

身居後宮卻「開眼看世界」

隆裕太后,1868年出生,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名靜芬,是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緒的表姐。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與光緒成婚,次年立為皇后。與她同時入宮的還有瑾妃和珍妃。

光緒皇帝大婚圖。(維基百科)光緒皇帝大婚圖。(維基百科)

由於隆裕相貌一般,且性格柔懦,加之她是慈禧太后選來監視光緒帝的,因此並不得光緒帝寵信。也是因為這樣的性格,她也得不到慈禧的歡心,在後宮中非常安靜,不敢多言,但她待人非常和善。

在曾與丈夫在中國傳教的赫德蘭夫人的眼中,隆裕「十分和善,毫無傲慢之舉。我們覲見時向她問候致意,她總是以禮相待,卻從不多說一句話。太后、皇上接見外國使節夫人時,皇后總是在場,但她坐的位置卻與太后、皇上有一點距離。有時候她從外面走進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後面一個不顯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她就會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們有時候會看見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宮中漫無目的地散步。她臉上常常帶著和藹安詳的表情,她總是怕打擾別人,也從不插手任何事情」。

深宮中的孤寂使隆裕有很多時間讀書。她不僅博覽群書,而且對西方歷史與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她曾和四格格、德齡一起探討各國的情況,她說:「我知道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最高統治者,而有些國家是共和政體,像美國就是,美國對我們很友好。不過遺憾的是現在到美國去的都是些平民,沒準人家美國人以為我們中國都是這樣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夠有幾個滿洲貴族去,好讓他們知道我們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然後她告訴德齡,自己正在讀一些不同國家的歷史,當然是已經翻譯成中文的。身在後宮卻能開眼看世界,她能選擇政權和平過渡也就不那麼令人奇怪了。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前夕,隆裕跟隨慈禧太后、光緒帝和其餘宮眷一同逃往西安。一年後,回到紫禁城。此時珍妃已死,但隆裕依然不得寵。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病逝,年僅3歲的宣統帝即位,隆裕太后垂簾聽政,但並沒有實權,宣統帝生父、光緒帝胞弟載灃為攝政王。此時的清王朝已是風雨飄搖。

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奉隆裕太后懿旨辭去攝政王的職位,隆裕太后最終做出了她一生中最難做的選擇。◇

延伸閱讀
康熙大帝與清朝皇家玻璃作坊
2020年08月05日 | 4年前
科舉千年興衰錄(九)
2019年09月13日 | 5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