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與清朝皇家玻璃作坊

故宮南院「泥土的座標——院藏陶瓷展」,展出清康熙年間作品《琺瑯彩粉紅地開光四季花卉碗》(左)和《素三彩黃地褐綠雙龍紋盤》(右)。(攝影/蔡上海)
故宮南院「泥土的座標——院藏陶瓷展」,展出清康熙年間作品《琺瑯彩粉紅地開光四季花卉碗》(左)和《素三彩黃地褐綠雙龍紋盤》(右)。(攝影/蔡上海)

文/周曉輝

考古發現,雖然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玻璃珠,但製造玻璃的技術卻一直停滯不前,直到清朝康熙年間,大規模的玻璃生產才出現。

中國古人對玻璃興趣缺失顯然不是技術原因,因為與製造瓷器的技術相比,玻璃製造的技術含量相對低一些。而中國早在東漢時期就研發出來造瓷技術祕訣,歐洲18世紀才破解開始自行生產。如果不是技術原因,那可能的原因是玻璃的透明與直白,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含蓄、朦朧並不相符,自然也就引不起太大的關注。

相對的,玻璃技術從埃及和希臘出現後,經過羅馬人的改進,兩千多年來在歐洲地區卻不斷地提高和應用,尤其是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技術趨於成熟,而成本的下降也使得玻璃製品普及,進而對歐洲的建築風格、葡萄酒文化和啤酒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17世紀晚期,東、西方貿易中出現了玻璃製品,而來到清帝國的歐洲傳教士們送給清朝皇帝的禮物中亦有玻璃製品。比如康熙大帝於西元1689年2月南巡抵達杭州時,接受了兩位傳教士獻的禮物:一個多彩玻璃球、一架小型望遠鏡、一個梳妝鏡和兩個玻璃花瓶。

對西方科學技術抱持開放態度和興趣的康熙帝大加讚賞,並決心生產和製造中國自己的優質玻璃器,遂在西元1696年下令,於北京蠶寶池口法國人建造的天主教堂東邊建立了清朝首個皇家玻璃作坊。

康熙大帝1689年2月南巡抵達杭州時,接受了兩位傳教士獻的禮物。圖為《康熙南巡圖》局部。(維基百科)康熙大帝1689年2月南巡抵達杭州時,接受了兩位傳教士獻的禮物。圖為《康熙南巡圖》局部。(維基百科)

來自法國的傳教士洪若翰,在西元1696年10月31日寫給教會的信中,如此說道:「在我們住所旁邊的一大塊空地上,康熙帝正在建造一座漂亮的玻璃作坊。如果我們能管理和使用好它,皇帝就將讓我們管理。遵照皇帝的旨意,紀理安神父承攬了此事。我請求你們立刻從我們好的玻璃作坊中選派一到兩名上等工匠,以造出和我們歐洲生產的一樣的玻璃和水晶製品以及玻璃鏡面。請同時選派一名上好的琺瑯工匠。」

信中提到的紀理安,來自於德國巴伐利亞維爾茨堡。他幼年即在教會開辦的拉丁文學校受教育,其後進入由教會管理的維爾茨堡大學學習,學習內容涉及算數、代數、幾何、天文、占星、地理、物理、建築、機械等多種學科。

西元1694年,紀理安以傳教士的身分前往中國,最先來到了廣州,其在物理學、天文學、數學和機械學等方面所表現出的卓越才華,引起了地方官員的注意,並上奏給康熙帝,康熙帝於是下詔令其進京,並親自召見。隨後,讓他創建並負責皇家玻璃作坊,從此開始了宮廷御用玻璃器的製作。

紀理安沒有辜負康熙帝的期待,他在皇家玻璃作坊中,與來自歐洲的技術人員一起,培訓中國的能工巧匠們如何鑄模、著色、雕刻、拋光以及如何操作熔爐等,並依靠皇家雄厚的資金和材料,造出了色彩豐富、質地精純的「中國玻璃」和琺瑯製品。康熙帝認為這種「中國玻璃」比歐洲的玻璃製品還要高檔。

紀理安與來自歐洲的技術人員一起,培訓中國的能工巧匠們如何鑄模、著色、雕刻、拋光以及如何操作熔爐等,造出了色彩豐富、質地精純的「中國玻璃」和琺瑯製品。示意圖。(維基百科)紀理安與來自歐洲的技術人員一起,培訓中國的能工巧匠們如何鑄模、著色、雕刻、拋光以及如何操作熔爐等,造出了色彩豐富、質地精純的「中國玻璃」和琺瑯製品。示意圖。(維基百科)

清宮檔案顯示,至少到西元1705年,北京皇家玻璃作坊就已經能夠生產各種形制的玻璃器皿,包括彩色玻璃器皿和畫琺瑯玻璃器皿。

畫琺瑯又稱「洋瓷」,起源於西歐法國,於16世紀由歐洲商人及傳教士經廣東傳入中國。畫琺瑯是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琺瑯釉)經燒製而成。畫琺瑯富有繪畫趣味,故又稱「琺瑯畫」,北京以掐絲琺瑯聞名,中國人俗稱「景泰藍」。

而畫琺瑯玻璃器皿是畫琺瑯的衍生品,它是以玻璃為胎體,以畫琺瑯工藝進行裝飾的複合工藝,是由銅胎畫琺瑯發展而來,技術要求極高。因為玻璃與琺瑯熔點非常接近,在反覆繪畫焙燒的過程中,若溫度低了,琺瑯釉不能充分熔化,則成色不佳;若溫度高了,胎體變形,即成廢品。玻璃胎畫琺瑯僅適於製作小件東西,如小瓶、鼻煙壺等,其表面的繪畫題材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

出於對中國玻璃和畫琺瑯的喜愛,康熙帝有時將其作為皇家的禮品送給大臣們和外國使節。比如西元1705年,康熙南巡至蘇州時,曾賜給當地官員宋犖由皇家玻璃作坊工匠製作的禮物,包括一口透明魚缸、一隻閃藍玻璃花瓶、一個黃色小玻璃盤和一尊藍色花卉圖案的藍色玻璃筆筒等17件。同年底,康熙接見了羅馬教宗特使鐸羅,其後鐸羅收到了康熙送的禮物:御用畫琺瑯玻璃瓶。

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嵌蒔繪漆片花卉鼻煙壺。(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清 康熙 銅胎畫琺瑯嵌蒔繪漆片花卉鼻煙壺。(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還有在西元1721年1月,康熙送給羅馬教宗使節嘉樂一只吹製的琺瑯玻璃瓶,後來在一次正式的宴會上,康熙請嘉樂將如下禮物轉交給教宗和葡萄牙國王:給教宗的禮物包括128個瓷瓶、一個畫琺瑯玻璃盒子、10個畫琺瑯玻璃瓶子以及136個北京產的玻璃瓶;給葡萄牙國王的禮物包括兩盒畫琺瑯玻璃器皿、兩盒玻璃器皿,其中包括著名的「雨過天晴」色玻璃製品。

無疑,皇家玻璃作坊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所生產的產品質量已經相當高。這除了康熙帝的重視外,還與紀理安的才能密切相關。而除了製作玻璃器皿外,御用玻璃作坊還製造應用於數學和天文學方面的光學玻璃儀器,有著數學、天文學、光學知識的傳教士參與清朝的欽天監工作也就不奇怪了。紀理安就曾擔任欽天監監正多年,他除了負責觀察星相、創建玻璃作坊外,還製作了600多件儀器和機械。

西元1720年,紀理安病逝;1722年,康熙駕崩。不過,在其他傳教士的指導下,皇家玻璃作坊在雍正、乾隆時期仍繼續發展。視力不佳的雍正戴的眼鏡就出自於此作坊。而乾隆皇帝則對各式玻璃和琺瑯製作的藝術品更感興趣,圓明園中的玻璃窗、鏡子和彩繪玻璃燈籠大多來自皇家玻璃作坊。

西元1758年,皇家玻璃作坊的傳教士兼技師紀文去世後,作坊開始走向衰落。兩年後,當乾隆得知朝中再也沒有擅長玻璃吹製技術的傳教士後,非常失望。又過了幾十年,皇家玻璃作坊停產並關閉,昔日的輝煌只留在歷史的歲月中。而這樣的輝煌,也是康熙盛世的另一個體現。◇

延伸閱讀
科舉千年興衰錄(九)
2019年09月13日 | 5年前
康熙帝不為人知的雜學才識
2019年06月21日 | 5年前
康熙皇帝一言 得西洋樂師心
2018年12月30日 | 6年前
少年康熙的老師——無名南士
2018年11月27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