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雜糧復興運動 再創農業新價值

【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

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約250萬公噸的大豆,而國內大豆栽培面積僅3,188公頃,年產量約4,674公噸,國內生產的大豆相較進口數量差距甚大。農糧署北區分署積極推廣於稻作田區種植低耗水作物,如大(黑)豆、甘藷等作物,並導入機械化栽培,以一期水稻、一期雜糧,再造農業創新價值。

農糧署北區分署長蘇宗振說,新豐鄉雜糧產銷班第1班於106年開始嘗試種植黑豆,種植品種以台南5號為主,第一期水稻、第二期種豆,今年更導入產銷履歷驗證,讓所生產的黑豆可溯源,產銷資訊透明化,讓消費者知道是誰生產及種植地點,讓食安更升級。

北區分署表示,啟動國產雜糧復興運動、鼓勵農友稻田轉作大豆並輔導產銷契作。新的稻豆耕作模式,有助於活化農地,使水資源合理運用外,農友可領取每公頃6萬元的轉契作獎勵金,並可增加一筆販售農產品收益。

蘇宗振呼籲,民眾選購優質國產黑豆及其產品,MIT國產大(黑)豆,農友種得用心,消費者吃得安心。

延伸閱讀
日本腦炎疫情嚴峻 創6年新高
2018年07月17日 | 5年前
不要擔心下雨 稻榖成熟時才收割
2018年06月06日 | 6年前
氣候條件適合 水稻葉稻熱病蔓延
2018年04月09日 | 6年前
義美挺台灣農業 契作5作物
2017年04月21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