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利多誘台商 獲利者少風險高

中共提出許多誘人的優惠條件吸引台商投資、設廠,但最後能從中獲利的人卻不多。圖為中國工廠內作業的工人示意圖。(Getty Images)
中共提出許多誘人的優惠條件吸引台商投資、設廠,但最後能從中獲利的人卻不多。圖為中國工廠內作業的工人示意圖。(Getty Images)

【記者徐曼沅/台北報導】

中美貿易戰延燒,從手機到電腦,越來越多電子周邊製造商準備將中國生產線轉向東南亞、墨西哥等地,部分台灣、日系供應鏈也開始撤資中國。 

與此同時,還是有不少台商前往中國,因為中共仍不斷釋出利多,開出文件快速審批、提供遼闊土地設廠等優惠,還有當地政府書記官入股、通路商出資建設等利誘,企圖讓台商相信:只要帶著技術與經驗,甚至不用資金就可進入中國,獲取豐厚商機。 

自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台灣商人便開始陸續赴中國尋找商機,40年過去,成功者寥寥可數,但卻產生了無數的「台流」,他們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中國大城市流浪,有家不得歸,沒錢、沒工作,在上海就有近萬名苦等東山再起的台灣人。 

2016年,台灣一家經營三代有成的傳統食品工業產商獲得了赴中國東北設廠的機會。這家老廠代工製造食品,頗負盛名。 

第二代負責人吳先生(化名)表示,當初透過台商協會的介紹認識,中國方面打包票可以提供數甲的土地供食品廠興建新廠房,而且還解決了北方天氣嚴寒的缺點,提供恆溫設備,在這樣的誘人條件下,家族決定到中國東北熟悉環境。 

原先只想要去看看的吳先生,帶了自己的產品到東北,當地官員、商家試吃後說:「行,這個技術要得。」當場加碼表示,台商完全不用出錢投資,參與股份的有當地書記官、通路商站,公司由四大股東共同經營。 

吳先生的家族在台灣已經有很好的市場,他也深知中國只是想要自己的技術,但仍決定與中國合作。他認為,這是一個拓展海外市場的機會,儘管中國市場通路都被合資人賺走、東北廠房不屬於自己,但若能在東北的大城市開拓海外訂單,這筆生意也還是划算。 

此外,吳先生還有另一個盤算。他說:「東北白菜清脆甜美,若能取得通路進貨,回台灣製造泡菜就更好了。」因為台灣提供的白菜不穩定,東北白菜成了家族與大陸結盟的另一個原因。但現實的合作真的如此順利嗎? 

吳先生將重要的發酵工作在台灣完成,然後帶原物料還有自己的團隊到東北工作3個月,提供技術指導,他統籌食品製造翻攪的次數、發酵的原物料,為了防止商業機密被竊,吳先生與合作者諜對諜。 

一開始中方提出合作條件,吳先生不需要投入任何資金,但工廠開始運作後,對方就開始以各種名目向他要錢。吳先生與家人輪流到東北監督、觀察後發現,對方提供的保證很多都可能無法落實,儘管他不擔心技術被轉移,但這樣兩岸奔波會不會白忙一場?他希望藉「錢」進中國獲得人脈、市場與原物料,但放手一搏的結果,會否是泥足深陷?吳先生在東北的工廠即將正式出貨,屆時才能知道結果。 

楊小姐(化名)嫁入台灣傳統食品世家,她有感老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儘管能生產很好的產品,卻始終只能「代工」,於是楊小姐與先生成立新的品牌,透過台灣商會關係到河南參訪,2016年底開始接洽到中國設廠的計畫。 

儘管很多人告訴楊小姐,河北環境更適合其食品發酵,甚至中共官方的「特供」食品都來自河北,但她只能退而求的在河南設廠。因為河南的投資者於2017年就快速的獲取批文,省去許多繁雜手續。 

楊小姐尚未開始投入技術與人力赴中國,她開始試賣一些產品,沒想到不到1個月很快就賣光了。彷彿就像中國合夥人所說:「一人一湯匙,你就賣不完了。」 

於是楊小姐開始在臺灣製造成品,然後運往大陸工廠分裝,她囤積了大量的貨在小港區。但上個月開始,河南的投資人突然說:「批文不行了、工廠不能開了」。中國合夥人給予楊小姐的保證輕易跳票。 

眾所周知,將資金投入中國市場可獲取相對廉價的勞工、低土地成本,還有政府提供租稅減免、協助低利融資聯貸等多項好處,但因法律環境不同,台灣人在中國缺乏「接地氣」的關係,像楊小姐一樣遭遇的人不在少數,台商企業遭併吞、技術遭轉移、批文被阻擋、資金被掏空等情況亦是屢見不鮮。 

台灣傳統食品產業有許多優良的老字號面臨轉型,在所謂「台商帶台商」的推薦下「錢」進中國,但最後獲利者甚少,甚至有很多「台灣人騙台灣人」。楊小姐慶幸自己赴大陸並未投入資金,消化產品屯貨後其實沒有太多損失;吳先生也設下停損點,堅持不在東北廠房投入資金。新一代的台商前進中國,商機究竟在何方?◇

延伸閱讀
貿易戰延燒 專家提供台商四建議
2018年09月04日 | 6年前
台史經貿合作 7台商赴史國參展
2018年09月04日 | 6年前
日資加速撤離 陸經濟雪上加霜
2018年09月02日 | 6年前
中共再打壓 MIT商標被迫下架
2018年08月27日 | 6年前
日媒:台製造業赴美設廠趨勢擴大
2018年08月22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