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讀書(上)
關於「讀書」這件事,我的答案依然很傳統,就是按部就班進行。現在回想起來,在人生不同階段,其實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經驗,隨著時代背景的差異,我們和子女所處的學習環境也不同,但是堅持的信念與學習的態度是一樣的。
之前有一部印度勵志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電影中的父親熱愛角力運動,曾經得到印度國家級比賽冠軍,他偶然發現兩個女兒也有角力的天分,便在鄉下以十分克難的設備親自訓練她們,父親十分嚴格,女兒也如願以償成為國家代表隊,進入國家體育學院接受訓練。之後,大女兒被城市所同化,對於父親的角力指導不以為然,認為他的訓練方法老舊且落伍,父女之間產生嚴重的摩擦與衝突。
如果把電影中角力訓練的設備場所比喻為學習環境,學習環境是隨時代轉換而改變,就如同建築師事務所以前是用「紙和筆」來畫設計圖,現在是用「電腦」,兩者之間代表的是表達工具的改變,工具本身並沒有對錯;就像現在的學生習慣用電腦來學習,而我們這一代是透過書本來獲得知識,父母與子女之間本來就存在時代變遷的差異,對於學習的形式不用各自堅持己見,反倒是應該針對每個人所面臨的挑戰,賦予學習的目標與動力。
以二女兒貝寧為例,她看過姊姊經歷高中聯考挫敗、心情低落的模樣,所以在國三準備為聯考奮戰時,老早就擬好讀書計畫:一張用心製作的行事曆,洋洋灑灑、巨細靡遺的列出從星期一到星期日、從早上到晚上各個科目的溫書時程。我和太太看著貝寧貼在房間牆上密密麻麻的時間表,拍拍她的肩膀表示非常讚許,開步走吧!
貝寧是個實踐力很強的孩子,一旦決定要做的事絕對全力以赴。除了讀書計畫之外,因為她的第一志願是師大附中美術班,必須加考術科,其他應考學生多半老早在國小、國中階段就到美術班或畫室補習,學習各種素材的繪圖技巧以爭取高分,而貝寧卻是國三才決定考美術班,起步比別人晚很多,但是憑著對美學的喜好與素養,她終於如願以第一名考上師大附中美術班。
但這只是開始,進入美術班後,炭筆、版刻、雕塑、金工等各種美術相關課程接踵而來,還有一般的高中課程要學習。我和太太看到一個十五歲小女生要應付這麼多課程,心中憂喜參半。雖然貝寧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但我們心中了解,這是她必須親身經歷的成長過程,因為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歷練。
試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而且要讀這麼多科目?回想起來,有些課程我真的已經遺忘,但是,有些課程卻是一生受益。(週一待續)
──摘編自《星空下的一家人:建築師潘冀的築夢教養》天下文化提供◇